僧伽教育 華嚴專宗學院創辦緣起 華嚴專宗學院創辦於1975年,是專修、專研、專弘的臺灣少數佛教專宗教育學府。華嚴專宗學院興辦佛教教育可追溯至玉成老人(1854-1936)。清末戊戌變法,確立了廟產興學之政策,全國寺院首當其衝,佛教面臨生死存亡之秋,為力挽狂瀾於既倒,玉成老人挺身而出,護產辦學,以穩局勢。正如成一和尚在紀念玉公文說:「會戊戌年,清廷變法,一般野心份子,假興學之名,行侵佔廟產之實,一時風潮大熾,群情惶駭,莫知所措,縣城諸山暨光孝寺谷鳴和尚,素仰玉公才識,禮請出山,為僧正司,維持大局,以屏藩僧尼⋯⋯不下數年間,風平浪靜。」與此同時,玉公一方面修復毀壞之寺,一方面積極培育僧才,進而形成玉公之法徒門人對於僧教育努力不懈之傳統。 又如仁山法師在〈玉成老和尚傳〉中所推崇說:「推行僧教育之改進,亦極端贊許。如揚州之普通僧學校,金陵之祇桓精舍,三藏殿之僧師範,杭州之華嚴大學,安徽之佛教學校,閩南、武昌之佛學院,先後遣其子孫肄業,如智光、靄亭、南亭、望亭、自一、惟一,咸深受栽培,造成偉大人格,為僧界領袖⋯⋯智光創焦山佛學院,靄亭創竹林佛學院,南亭辦光孝佛學院,造就僧才,利益群眾。一時國中,震震有聲,無非老人識見宏遠之所致也。」華嚴蓮社第三代住持成一和尚早年出身於泰州光孝佛學院,於1975年老和尚銜命創辦華嚴專宗學院,即源於祖師的啟發。華嚴專宗學院往後三十餘作育無數僧才,可謂一脈相承,家學淵源。正如成一和尚所言:「由其子孫輩,所創辦佛學院,培育僧才的有:焦山智光大師的焦山佛學院、鎮江靄亭和尚的竹林佛學院、泰縣南亭和尚的光孝佛學院、香港靄亭和尚的東蓮覺苑、寶覺女子佛學院、臺灣南亭和尚倡辦的臺中佛教會館的佛學研究社,承南公命所辦的華嚴專宗學院,及研究所等,一門子孫,先後興辦六、七所佛學院者,殆舉世無多。」這七所佛學院的興辦,其中又以華嚴專宗學院歷時最久、影響最大。 成一和尚著手譔寫創院宗旨 由於玉成老人脈下龍象輩出,感於佛教自清末民初以來危在旦夕,若無養成佛教人才則佛教必陷於危機中,加上門人對於佛教教育熱忱,終獲優異的辦學成績。1975年11月華嚴專宗學院的創辦,即是在此一基礎之上所建立。 1975年11月15日,南亭和尚建議成一和尚辦學,並說明「是對佛教應盡的義務」,成一和尚採納後,即著手撰寫章程、定課程、請教師,同時開始招生。華嚴專宗學院的創辦動機有二:一是為了紀念華嚴蓮社第一代住持智光老和尚,因為智老生前學行皆宗華嚴,而華嚴大教主張法界緣起,頗能切合民主科學時代之思潮:二是為了提高僧伽教育水準,培養現代弘法人才。首屆招收學僧十五人,旁聽生二名。南亭和尚任導師,成一和尚任院長。南亭和尚初講〈相宗綱要〉,每週三小時。 成一老和尚為華嚴專宗學院學僧講解《華嚴經.十地品》 創院之初課程安排,由南亭和尚主講《華嚴大經》,同時將文(中、英、日)史(中外歷史及佛教史)哲(中、印)學列為輔修。入學資格原定為高中、職及中等佛學院畢業,編入正科班,若國中或初級佛學院畢業欲入學者,先編入先修班。正科班四年一期,預科班三年一期。1983年起,增設華嚴專宗研究所,入學資格為大專以上畢業,修學年限三年。 1985年4月,華嚴專宗學院十週年院友會議,通過院友會組織及幹部選舉辦法,決議每年國曆10月16日為院慶日。1985年7月1日,華嚴專宗學院增設預科班,於桃園僑愛佛教講堂授課,為初級佛學院學歷之學生教授正科預修之課程。1987年起,大學部(第四屆)在桃園僑愛佛教講堂上課,研究所(第二屆)在學院本部上課。1988年3月,送出第一屆研究所學生二人,同時大學部已送出三屆畢業生。1999年9月,成一院長卸任,賢度法師繼任,成一和尚尊為導師;2000年10月,學院舉行二十五週年院慶,院友聯誼會改選,選出新任會長明度法師,總幹事體成法師。2005年10月,三十週年院慶由自莊法師接任新會長,天演法師任總幹事迄今。 1999年賢度院長重新制定華嚴學程規畫,更定位以專研、專修、專弘華嚴為教學方針:一、專研華嚴經典教義,啟發本具善根智慧,依信解行證之順序,成就一乘道果。二、專修普賢行願,以十度、四攝成就無量眾生,以清淨菩薩萬行因華,莊嚴華藏淨土。三、專弘經教典籍,投身華嚴教學工作,培育華嚴學人,永續佛種、慧命不斷。 同時亦積極對外推廣佛學教育,2010年研究所增設「選修生」,接引各大專院校生,並成立推廣部,讓更多社會人士前來就讀。 由於少子化及佛教大學的創辦,衝擊華嚴專宗學院大學部的招生,自2009年停招,前後送出九屆畢業生。而研究所至2021年為止,已送出二十六屆畢業生,畢業生共一百零六人,可說是成績斐然。 賢度院長為學院學生講授《華嚴經》 自2011年10月起,華嚴專宗研究所為因應臺灣僧源減少的衝擊,開始開放大陸學僧前來參學或就讀,為中國僧教育盡一份心力。十年來共二十五人完成碩士學位,其中二十二人受法為弘揚華嚴的種子師資。 成一老和尚審查研究所學生論文 2012年,申辦臺北市政府所辦理的「終身學習護照活動計畫」,開設佛學與才藝課程,與社區成人終身學習結合。2013年起,與華梵大學合作開設碩士學分班,認證華嚴專宗研究所學程規畫中的十二個學分,研究生三年內,即可同時完成教育部認可的碩士學位。 網路與科技時代的來臨,華嚴智慧與數位化整合,亦是一項重要的革新,1994年,《華嚴經疏鈔》計畫重新整編,將《疏鈔》加上新式標點符號、分章分段,蒐查引文出處,以便於讀者閱讀時,快速知道所引用的經文出自何處,編定索引、目錄等工作。至2004年7月1日,二十冊完成,前後歷時十年。 2013年,與法鼓文理學院數位典藏組專案合作,先是開設華嚴數位教學課程,編輯賢度法師華嚴著作集電子書十六本。隔年2014年,進行《新修華嚴經疏鈔》數位化編輯。至2017年11月,歷時三年《新修華嚴經疏鈔》數位典藏正式啟用,並正式於網站上發行。《南亭和尚全集》亦於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完成,目前數位整編《成一和尚著作集》仍在進行中。 賢度法師華嚴著作集 因應網路科技發達以及新冠疫情(COVID-19)的衝擊之下,學習與教學方式的改變,學院積極推廣視訊教學,至2021年底已有國內外共三百二十二人報名參與視訊課程的學習,學員反應熱烈,同時希望廣開華嚴類課程。有鑑於此,現已規畫「線上參訪善知識」課程,以《華嚴經.入法界品》中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學習的精神,遍邀各行各業人士,分享各領域知識。如此,除了讓大眾學習專業知識之外,同時也獲得生活所需且實用的常識。 導師、院長與行政人員 創院導師 南亭和尚(1900-1982) 1952 創立華嚴蓮社 1965 創辦私立佛教智光高級商工職業學校並擔任董事長 1975 成立華嚴專宗學院,任創院導師 1977 財團法人台北市華嚴蓮社首任董事長 創院院長 成一和尚(1914-2011) 1975 奉師祖南亭和尚之命,創辦華嚴專宗學院並出任院長。 1982 私立佛教智光高級商工職業學校董事長 1985 創刊《萬行》雜誌 1985 美西華嚴佛教會會長 1986 創立美西華嚴蓮社 1988 首度返回泰縣祖庭光孝寺,推動並主持修復重建工作。 1989 美西華嚴蓮社首任董事長 現任院長 賢度法師 1990 華嚴專宗研究所碩士 1999 華嚴專宗學院院長暨研究所所長 2005 印度德里大學哲學博士 2010 財團法人台北市華嚴蓮社董事長 2011 私立佛教智光高級商工職業學校董事長 2015 常熟興福寺法界學院顧問 2016 臺北市政府民政局宗教事務諮詢委員會委員 2016 榮獲世界佛教傑出比丘尼貢獻表揚獎 2021 當選台北市佛教會副理事長 副院長兼學務長 天蓮法師 2002 華嚴專宗研究所碩士 2007 臺北華嚴蓮社監院 2007 華嚴專宗學院學務長 2013 桃園僑愛佛教講堂住持 2013 華嚴專宗學院副院長 2014 臺北華嚴蓮社住持 副院長兼教務長 天聞法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 2011 《萬行》雜誌主編 2011 華嚴專宗研究所碩士 2013 國際華嚴研究中心執行長 2013 華嚴專宗學院學務長 2013 華嚴專宗學院教務長 2013 華嚴專宗學院副院長 副所長 陳一標教授 1992 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 1999 華嚴專宗研究所副所長 2000 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 2000 玄奘大學宗教學系助理教授 2010 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2014 國際華嚴研究中心副主任 2021 佛光大學佛教學系教授 創院宗旨及特色 華嚴專宗學院主要在培植專研、專修、專弘華嚴思想之弘法教育人才。以現代的學術精神,研究佛教高深哲理;以更專精的涵養,迎接新世紀。1983年起,增設研究所,延長學習時間,可使學生繼續留院深造,期許成為專門弘法人才,並冀其能向國際弘傳聖教,乃學院辦學的最高理想。 華嚴專宗學院院訓——悲智願行。 特色 研究所研究生須於三年中修畢四十八學分,繳交以華嚴為主題的三萬字以上之論文並通過論文口試,始能畢業。大學部學生則須於四年內修畢一百二十學分,且實習寺務各項工作,並通過畢業論文審查後,才能畢業。 (一)教學方向——引導學生走向 專研華嚴經典教義,啟發本具善根智慧,依信解行證之順序,成就一乘道果。 專修普賢行願,以十度、四攝成就無量眾生,以清淨菩薩萬行因華,莊嚴華藏淨土。 專弘經教典籍,投身華嚴教學工作,培育華嚴學人,永續佛種、慧命不斷。 (二)教育實施要領 全程教育為三年,每學期二十一週,每週十六至二十小時。本所教育以華嚴學說為主導,採取重點思想之啟發,以造就正知正見,解行兼優之高尚弘法人才。每學期成績及格,修滿三年以上並提出畢業論文(三萬字以上),經審定通過者,發給畢業證書。 (三)畢業後方向 依個人專長,參與研究員專題寫作、教材編輯、教學、行政等工作。出國深造、提供研究費、獎助學金。安排至其他國內外分支道場,做弘法、教學等工作。 賢度院長於學院四樓教室為學生講授《華嚴經.十地品》 院訓 悲——以觀音之大悲拔眾生之苦難智——以文殊之大智證法性之妙理願——以地藏之大願修嚴熟之妙行行——以普賢之大行填菩薩之願海 華嚴專宗學院院歌 詞/張齡 曲/吳居徹毗盧性海廣大難量,華嚴一經三藏之王,我們要一門深入萬行齊彰,洞明空有融通性相,一真法界是我們家鄉,四無礙智是我們寶藏,我們立志作聖教的棟樑,為佛門的龍象,我們相信,我們相信,久練一定成鋼,看一輪慧日徧照十方,看一輪慧日徧照十方。 廣元老和尚以六和敬勉勵學生 華嚴專宗學院四樓教室 華嚴專宗學院大學部課程規畫表     (2018.7.27修訂) 華嚴專宗研究所學程規畫表     (2013.7.18 製表) 備註:★為華嚴專宗研究所與華梵大學合作之學分班課程,大專以上學歷(含同等學歷)之正修生,歡迎報名參加選讀。學分證明書可用於抵免華梵大學研究所之學分,本所會在學員通過畢業論文考試後,連同畢業證書一同頒發。 學院及研究所課程、師資與學生列表 學院歷年課程、師資與學生(2015年至今) 大學部第十屆 2015~2019 (104/9 ~ 108/7) 課程 印度佛教史、華嚴經導讀、佛遺教三經、書法、國文、華嚴綱要、華嚴修證儀軌、佛學概論、華嚴經講座、澄觀思想、華嚴梵唄、阿含經、太極拳、華嚴經空間美學、電腦、八宗綱要、華嚴五祖論著選讀、中國佛教史、俱舍學概論、英文、論文寫作指導、淨土學概論 師資 慈融法師、天聞法師、傳智法師、鄭江銘教授、天悅法師、天學法師、天演法師、自觀法師、賢度法師、張文良教授、自莊法師、會極法師、照澄法 師、范嘉昇教授、陳琪瑛教授、李尚元教授、照欣法師、Lynn 教授、陳政如教授、天行法師、養行法師 學生 釋大慈、釋照卜、釋心冉 大學部第十一屆 2016~2020 (105/9 ~ 109/7) 課程 八宗綱要、書法、華嚴經導讀、華嚴修證儀軌、華嚴綱要、佛法概論、電腦、英文、國文、阿含經、中國佛教史、佛法概論 師資 照欣法師、鄭江銘教授、自莊法師、天演法師、會極法師、照澄法師、蕭維政教授、Lynn 教授、陳政如教授、安慧法師、照澄法師 學生 釋香荷、釋慧權、釋天與 大學部第十二屆 2018~2022 (107/9 ~ 111/7) 課程 華嚴經導讀、英文、書法、華嚴修證儀軌、佛法概論、華嚴綱要、印度佛教史、國文、電腦、阿含經、佛法概論、禪宗、華嚴五祖論著選讀、英文、中 國佛教史、淨土宗、法華經與天台宗、成佛之道、賢首五教儀、戒律學、日文、唯識學、如來藏思想與中國佛教、論文寫作指導 師資 天聞法師、張綾峰教授、鄭江銘教授、天演法師、見甯法師、養行法師、照澄法師、徐銘謙教授、蕭維政教授、悟常法師、理群法師、會極法師、湯顗華教授、自觀法師、照欣法師、見宗法師、宗譓法師、妙玄法師 學生 釋佛燈、釋性如、釋仁賢 大學部第十三屆 2019~2023 (108/9 ~ 112/7) 課程 華嚴經導讀、華嚴修證儀軌、佛法概論、華嚴綱要、印度佛教史、國文、電腦、英文、中國佛教史 師資 天聞法師、天演法師、見甯法師、養行法師、照澄法師、徐銘謙教授、蕭維政教授、湯顗華教授、自觀法師 學生 釋寬霖、釋振平、陶芳羽、鐘秀兒 大學部第十四屆 2020~2024 (109/9 ~ 113/7) 課程 華嚴經三十九品概要、國文、華嚴五祖論著選讀、書法、禪修、華嚴經十地品要義、佛法概論、華嚴修證儀軌、印度佛教史專題研究、中國佛教史、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華嚴經講座、法華經與天台宗 師資 天聞法師、徐銘謙教授、堅融法師、鄭江銘教授、賢度法師、自觀法師、天演法師、照澄法師、陳琪瑛教授、天承法師、陳英善教授 學生 釋行慧、釋通踵 大學部第十五屆 2021~2025 (110/9 ~ 114/7) 課程 華嚴經三十九品概要、國文、華嚴學概論、佛法概論、華嚴修證儀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華嚴經講座、法華經與天台宗、華嚴經導讀、淨土宗 師資 天聞法師、徐銘謙教授、堅融法師、自觀法師、天演法師、陳琪瑛教授、天承法師、陳英善教授 學生 釋廣和、邱丞禎 研究所歷年課程師資、課程與學生(2011年至今) 研究所第十九屆 2011~2014 (100/9 ~ 103/7) 課程 華嚴學專題研究、俱舍論、華嚴經講座、華嚴經專題研究、學術論文寫作與研討、印度佛教史專題研究、華嚴佛學英文、華嚴修證儀軌、唯識思想專題研究、中國佛教思想專題研究、天台思想專題研究、日文、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唯識三十頌專題研究、初期佛教經典研究、隋唐宋元佛教史專題研究、華嚴思想史專題研究、佛教文獻數位化專題研究、華嚴經十地品要義、畢業論文 師資 會極法師、慈融法師、自莊法師、高明道教授、李治華教授、趙東明教授、鄭振煌教授、天演法師、慈融法師、慧璉法師、圓波法師、常愔法師、鐘文秀教授、陳琪瑛教授、陳一標教授、陳英善教授、洪振洲教授、賢度法師 學生 正修生:釋親航、釋如觀、釋貫孝、釋貫滿、釋道悅、釋常學、鍾小英、釋傳意、釋道心、張孝君選修生:釋海門、方金燦、林萬政、林銘光、潘昱臻、俞明仁、釋慧潔、林惠敏、黃偉哲、釋道觀、 陳葳莉 研究所第二十屆 2012~2015 (101/9 ~ 104/7) 課程 印度佛教史專題研究、華嚴經講座、華嚴修證儀軌、華嚴學專題研究、華嚴經專題研究、俱舍論、臺灣佛教史專題研究、智儼思想專題研究、梵文、禪學思想專題研究、華嚴學與當代世界專題研究、學術論文寫作與研討、如來藏思想專題研究、華嚴經十地品要義、法藏思想專題研究、華嚴經文獻學專題研究、唯識思想專題研究、華嚴思想史專題研究、宗密思想專題研究、畢業論文 師資 慈融法師、自莊法師、天演法師、會極法師、高明道教授、闞正宗教授、李治華教授、鐘文秀教授、常乘法師、林育民教授、陳一標教授、賢度法師、陳英善教授、法音法師 學生 正修生:釋天起、釋果淳、釋天般、黃玉琳、釋弘慧選修生:李雲林、釋善想、王柏元、戴必成、莊文平、趙美秀、張健隆 研究所第二十一屆 2013~2016 (102/9 ~ 105/7) 課程 印度佛教史專題研究、華嚴修證儀軌、華嚴學概論、學術論文寫作與研討、華嚴經講座、華嚴經十地品要義、法藏思想專題研究、俱舍論、禪學思想專題研究、臺灣佛教史專題研究、智儼思想專題研究、佛教文獻數位化專題研究、華嚴思想史專題研究、宗密思想專題研究、佛學日文、如來藏思想專題研究、天台思想專題研究、般若思想專題研究、六十華嚴導讀、華嚴宗文獻選讀、華嚴經文獻學專題研究、唯識思想專題研究、澄觀思想專題研究、畢業論文 師資 慈融法師、天演法師、會極法師、陳一標教授、自莊法師、賢度法師、陳英善教授、常乘法師、闞正宗教授、李治華教授、洪振洲教授、法音法師、楊德輝教授、常愔法師、林士傑教授、高明道教授、張文良教授 學生 正修生:釋清忍、釋幸律、釋蓮閑、釋妙立、釋妙嚴、釋悟超、釋行丹、釋耀溪、釋天倫、釋聖泉選修生:釋惟能、劉彥均、雷以安、許正瑛、高燕秋 研究所第二十二屆 2014~2017 (103/9 ~ 106/7) 課程 宗密思想專題研究、印度佛教思想史專題研究、佛學日文、華嚴修證儀軌、華嚴學概論、學術論文寫作與研討、天台思想專題研究、華嚴經、華嚴宗文獻選讀、華嚴經十地品要義、法藏思想專題研究、禪學思想專題研究、般若思想專題研究、佛學英文、中國佛教史專題研究、梵文、華嚴經文獻學專題研究、智儼思想專題研究、華嚴思想史專題研究、俱舍論專題研究、華嚴學與當代世界專題研究、六十華嚴導讀、華嚴五教章、畢業論文 師資 法音法師、慈融法師、鐘文秀教授、天演法師、會極法師、林育民教授、常愔法師、自莊法師、李治華教授、賢度法師、陳英善教授、徐銘謙教授、林士傑教授、胡欣宜教授 學生 正修生:釋雪淨、釋隆晟、釋慧癡、釋天離、釋天運、釋妙悟、釋文空、釋文濤選修生:連健亨、謝明慧、陳鳳萩 研究所第二十三屆 2015~2018 (104/9 ~ 107/7) 課程 印度佛教史專題研究、臺灣佛教史專題研究、華嚴學概論、佛學英文、學術 論文寫作與研討、華嚴修證儀軌、華嚴經、華嚴經十地品要義、澄觀思想專 題研究、俱舍論專題研究、中國佛教史專題研究、華嚴經空間美學、禪學思 想專題研究、佛學日文、唯識思想專題研究、華嚴經文獻學專題研究、法藏 思想專題研究、華嚴宗文獻選讀、天台思想專題研究、如來藏思想專題研 究、華嚴思想史專題研究、智儼思想專題研究、畢業論文 師資 慈融法師、闞正宗教授、會極法師、胡欣宜教授、林育民教授、天演法師、 自莊法師、賢度法師、張文良教授、徐銘謙教授、陳琪瑛教授、陳一標教 授、鐘文秀教授、高明道教授、陳英善教授、李治華教授、常愔法師 學生 正修生:釋果蓮、釋透靜、釋佛裕、釋悟證選修生:釋香率 研究所第二十四屆 2016~2019 (105/9 ~ 108/7) 課程 印度佛教史專題研究、臺灣佛教史專題研究、華嚴學概論、佛學英文、華嚴 經空間美學、學術論文寫作與研討、華嚴修證儀軌、華嚴經、華嚴經十地品要義、中國佛教史專題研究、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天台思想專題研究、禪學思想專題研究、梵文、唯識思想專題研究、華嚴經文獻學專題研究、華嚴宗文獻選讀、法藏思想專題研究、如來藏思想專題研究、智儼思想專題研究、 華嚴思想史專題研究、俱舍論專題研究、畢業論文 師資 慈融法師、闞正宗教授、會極法師、胡欣宜教授、陳琪瑛教授、許淑雅教 授、天演法師、自莊法師、賢度法師、徐銘謙教授、常愔法師、鄭美美教 授、陳一標教授、高明道教授、李治華教授、陳英善教授、林育民教授 學生 正修生:釋慧具、釋演因、釋燈源、釋智海、釋高昀、釋耀願、釋見觀選修生:葉雪娥 研究所第二十五屆 2017~2020 (106/9 ~ 109/7) 課程 印度佛教史專題研究、臺灣佛教史專題研究、華嚴學概論、華嚴修證儀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學術論文寫作與研討、佛學英文、華嚴經、華嚴經十地品要義、中國佛教史專題研究、華嚴經空間美學、俱舍論專題研究、禪學思想專題研究、日文、唯識思想專題研究、華嚴經文獻學專題研究、華嚴宗文獻選讀、法藏思想專題研究、天台思想專題研究、如來藏思想專題研究、智儼思想專題研究、華嚴思想史專題研究、佛教史料學專題研究、畢業論文 師資 林育民教授、闞正宗教授、會極法師、天演法師、陳琪瑛教授、徐銘謙教 授、胡欣宜教授、自莊法師、賢度法師、陳一標教授、高明道教授、李治華 教授、陳英善教授、常愔法師、藍吉富教授 學生 正修生:釋心冉、釋真聲、釋耀志、釋慧珠、釋惟耀、釋廣徹、釋慧立、釋能覺、釋心靜選修生:嚴品淳、翟豐豪 研究所第二十六屆 2018~2021 (107/9 ~ 110/7) 課程 臺灣佛教史專題研究、華嚴修證儀軌、學術論文寫作與研討、華嚴學概論、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印度佛教史專題研究、佛學英文、華嚴經、華嚴經十地品要義、中國佛教史專題研究、俱舍論專題研究、天台思想專題研究、華嚴經空間美學、梵文、禪學思想專題研究、唯識思想專題研究、華嚴經文獻學專題研究、華嚴學與當代世界專題研究、法藏思想專題研究、佛教史料學專題研究、華嚴英文、如來藏思想專題研究、智儼思想專題研究、華嚴思想史專題研究、畢業論文 師資 闞正宗教授、天演法師、堅融法師、會極法師、陳琪瑛教授、林育民教授、 胡欣宜教授、自莊法師、賢度法師、徐銘謙教授、照澄法師、常愔法師、鄭 美美教授、徐銘謙教授、陳一標教授、高明道教授、李治華教授、陳英善教 授、藍吉富教授、方怡蓉教授 學生 正修生:釋貫法、釋禪淨、釋行普、釋惟憫、釋徹智、釋仁賢、釋通願、釋演祥、釋耀嚴、釋界香、釋安恆 研究所第二十七屆 2019~2022 (108/9 ~ 111/7) 課程 臺灣佛教史專題研究、學術論文寫作與研討、華嚴學概論、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印度佛教史專題研究、佛學英文、華嚴經、華嚴經十地品要義、華嚴修證儀軌、中國佛教史專題研究、俱舍論專題研究 師資 闞正宗教授、徐銘謙教授、會極法師、陳琪瑛教授、照澄法師、胡欣宜教 授、自莊法師、賢度法師、天演法師、徐銘謙教授 學生 正修生:釋印靜、釋佛儀、釋行湛、釋德普、釋忠敏 研究所第二十八屆 2020~2023(109/9 ~ 112/7) 課程 大乘佛教經典講座、唯識思想專題研究、華嚴經文獻學專題研究、華嚴修證儀軌、華嚴經十地品要義、法藏思想專題研究、華嚴學概論、如來藏思想專題研究、印度佛教史專題研究、華嚴思想史專題研究、中國佛教史專題研究、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華嚴經講座、華嚴與天台專題 師資 藍吉富教授、陳一標教授、高明道教授、天演法師、賢度法師、陳英善教 授、堅融法師、照澄法師、陳英善教授、陳琪瑛教授、天承法師 學生 正修生:釋香率、釋慧法、陳隆德選修生:宋雲浩、釋法和 研究所第二十九屆 2021~2024(110/9 ~ 113/7) 課程 華嚴學概論、中國佛教史專題研究、華嚴經文獻學專題研究、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華嚴經講座、華嚴與天台專題、華嚴思想史專題研究、華嚴宗文獻選讀 師資 堅融法師、照澄法師、高明道教授、陳琪瑛教授、天承法師、陳英善教授、 天聞法師 學生 正修生:釋安恒、釋靜圓選修生:釋寬彬、釋無諍、釋明鏡、釋演群、釋果定 學院及研究所畢業論文一覽表 學院畢業論文題目一覽表 屆別 畢業年度 法名∕法號 論文題目 指導教授 4 1997 釋禪度 禪學概述 楊政河教授 5 1995 釋演智 華嚴宗四祖澄觀大師 成一和尚 5 1997 釋慈汶 賢首判教體系之探討 成一和尚 5 1997 朱慧定(釋天翔) 《華嚴經》〈梵行品〉之研究 賢度法師 5 1997 釋開慈 試述華嚴一乘義 明度法師 5 1997 釋慧道 談慧苑與華嚴之關係 成一和尚 5 1997 釋傳智 《華嚴經》〈十地品〉「離垢地」戒的殊勝性 成一和尚 5 1997 王秋桃 華嚴四十二陀羅尼之研究 陳一標教授 5 1999 陳素娟(法娟) 華嚴學對十二緣起之解明—以「一心所攝門」為中心 陳一標教授 6 1998 釋天行 華嚴五祖與帝王之關係初探 陳一標教授 6 1998 釋天演 宗密之修學歷程及其著作 蔡伯郎教授 6 1998 釋明達 華嚴六相思想之研究 蔡伯郎教授 7 1999 釋天蓮 《八十華嚴經》〈華藏世界品〉之探究 陳由斌教授 7 1999 釋天戒 《華嚴經》戒波羅蜜之探討 蔡伯郎教授 7 1999 釋智清 普賢行之研究—以〈華嚴經.離世間品〉為主 蔡伯郎教授 8 2005 釋天念 華嚴宗緣起說之探討 陳英善教授 9 2009 釋友真 《華嚴一乘十玄門》探究—以《華嚴一乘十玄門脩學記》為主 李治華教授 9 2009 黃素珍(法增) 《華嚴經.十迴向品》中「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 李治華教授 研究所畢業論文題目一覽表 屆別 畢業年度 法名∕法號 論文題目 指導教授 1 1986 釋觀慧 《華嚴經》十地品研究 成一和尚 1 1986 釋會容 楞伽經之如來藏與阿賴耶識 李志夫教授 2 1990 釋賢度 華嚴行門具體實踐之研究 成一和尚 2 1990 釋傳智 別教一乘與同教一乘之比較研究 楊政河教授 2 1990 釋明度 大乘菩薩行之所依——大寶積經菩薩藏會之研究 高明道教授 2 1990 李宜真 華嚴法界觀門研究 楊政河教授 3 1994 釋證自 四悉檀之研究 李志夫教授 3 1994 釋體信 宗密禪教合一思想之探討 陳英善教授 3 1994 釋心觀 華嚴念佛法門之研究 陳英善教授 3 1994 釋自莊 《八十華嚴.離世間品》菩提心觀 高明道教授 3 1994 釋體成 《八十華嚴.離世間品》之善知識觀 陳英善教授 3 1994 釋修德 法藏大師的五教論 陳英善教授 3 1994 釋慧學 華嚴三祖法藏「十門唯識說」的研究 高明道教授 3 1994 釋圓照 華嚴法界圓融之探討 成一和尚 4 1998 釋德和 佛教天鼓之研究——以《華嚴經》〈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為主 陳英善教授 4 1998 釋慈汶 《華嚴經.十地品》離垢地戒度之研究 陳英善教授 4 1998 釋開慈 《五教止觀》「華嚴三昧門」之研究 陳英善教授 4 1998 朱慧定(釋天翔) 澄觀《法界玄鏡》之研究 陳英善教授 4 1998 王法壽 法藏對唯識三性思想的融攝與超越 陳一標教授 5 2000 釋融翰 華嚴如幻法門之研究——以《華嚴經》〈十忍品〉為主 陳英善教授 5 2000 釋法音 智儼的緣起思想 ——以《搜玄記》對「現前地」的詮釋為中心 陳一標教授 5 2000 釋慧道 《華嚴經》中的文殊菩薩及其法門 陳一標教授 5 2000 釋傳智 華嚴十行菩薩饒益戒行之探討 陳英善教授 5 2000 釋定慧 華嚴念佛法門研究—以《華嚴經.入法界品》「德雲比丘章」為主 陳英善教授 6 2001 釋覺清 華嚴方便思想之研究 蔡伯郎教授 6 2001 釋性恩 法藏的本覺思想 陳一標教授 6 2001 釋明達 《華嚴經》難勝地菩薩行與五明之關係 陳英善教授 6 2001 釋天行 燄慧地與精進波羅蜜之交涉 許洋主教授 6 2001 陳法娟 華嚴思想中的唯心說——以三界一心為中心 陳一標教授 6 2001 釋天演 《華嚴經》〈十地品〉布施波羅蜜之研究 蔡伯郎教授 7 2002 釋修諦 《華嚴經.入法界品》逆行度生法門之研究 陳一標教授 7 2002 釋天喜 《華嚴經》發光地禪波羅蜜之研究 陳英善教授 7 2002 釋會傑 華嚴現前地菩薩分別智之探討以《華嚴經.入法界品》守護一切城夜神為線索 陳英善教授 7 2002 釋天蓮 華嚴世界之思想與實踐的詮釋 蔡伯郎教授 7 2002 釋願諦 《華嚴經.菩薩問明品》十甚深法之研究 陳一標教授 7 2002 鄭德承 華嚴教判思想之研究 蔡伯郎教授 8 2003 釋天戒 《華嚴經》戒波羅蜜之探討 陳一標教授 8 2003 釋天悅 《華嚴經》迴向行法之研究——以〈十迴向品〉為中心 蔡伯郎教授 8 2003 釋常煦 華嚴的法界觀門與齊物論之會通 陳一標教授 8 2003 釋天慈 華嚴佛身觀之研究 陳英善教授 8 2003 于慈嚴 無生法忍之研究—以《華嚴經》不動地為主 陳英善教授 9 2004 釋天恩 華嚴宗之流傳與在台灣的發展 陳一標教授 9 2004 釋宗賢 華嚴懺悔思想與天台懺法之研究 陳英善教授 9 2004 釋常雋 南宗禪流派之禪法與華嚴思想的關係 蔡伯郎教授 10 2005 釋性空 《華嚴經》〈菩薩問明品〉眾生業性之探討 陳英善教授 10 2005 釋禪祥 《華嚴經》四聖諦思想初探——以〈四聖諦品〉及〈十地品〉「難勝地」為中心 蔡伯郎教授 11 2006 釋果資 華嚴三昧行位之研究 陳英善教授 11 2006 釋果錚 《華嚴經》十信法門之探究 蔡伯郎教授 12 2007 釋宗良 《華嚴經.十通品》之探究 陳英善教授 12 2007 釋印彬 南亭法師學思歷程與在台弘法之探究 陳一標教授 12 2007 釋天潤 「十廣大佛事」之研究——以《華嚴經.佛不思議法品》為中心 陳一標教授 12 2007 釋印珍 十行法門之探究——以《華嚴經.離世間品》為主 陳英善教授 13 2008 釋性禪 第八地菩薩嚴土熟生之探究——以《華嚴經》為主 蔡伯郎教授 13 2008 釋地仁 《華嚴經.普賢三昧品》之探討 陳英善教授 13 2008 洪普萍 華嚴戒學之研究 李治華教授 13 2008 釋會極 《華嚴經.如來出現品》譬喻說法之研究 陳一標教授 14 2009 江隆真 《華嚴經》方便波羅蜜行之研究 陳英善教授 15 2010 釋隆運 十地菩薩道與般若智慧的關係 陳英善教授 15 2010 釋慧本 《華嚴經》般若波羅蜜行之研究 陳英善教授 16 2011 釋通是 《華嚴經》五重十善之研究以離垢地為主 陳英善教授 16 2011 釋天觀 《華嚴經》禪定波羅蜜探究——以〈十定品〉為主 陳一標教授 16 2011 釋天聞 《華嚴經》「法師」義研究 陳英善教授 18 2013 釋天恆 檀波羅蜜的現代演繹與實踐——以《華嚴經》十行法門的理事融通為主 游祥洲教授 18 2013 釋養行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的念佛法門研究 李治華教授 18 2013 范明麗 《華嚴經》之醫方明與現代醫療觀 陳英善教授 18 2013 陳彩月 《華嚴經》中建物相關名相的象徵研究 李治華教授 19 2014 釋天承 《華嚴經》「異生世主」之生命實踐研究——以「主林神」為主 陳英善教授 19 2014 釋親航 觀自在菩薩法門研究——以《華嚴經》善財童子參訪大悲觀自在菩薩為主 李治華教授 19 2014 釋如觀 《華嚴經》無情有性說之探究——以法藏和澄觀詮釋為主 陳英善教授 19 2014 釋貫孝 《華嚴經》菩薩苦行研究 陳一標教授 19 2014 釋貫滿 《華嚴經》一切智思想之研究——以〈入法界品〉師子頻申比丘尼為例 陳英善教授 19 2014 釋道悅 《華嚴經》忍波羅蜜與喜目觀察眾生夜神之法門研究 闞正宗教授 19 2014 釋常學 華嚴初地之善知識與檀波羅蜜 闞正宗教授 19 2014 鍾小英 《華嚴經》淨行之道探研—以〈淨行品〉為核心 李治華教授 20 2015 釋天起 菩薩「信樂行成就」之研究——以〈十地品.歡喜地〉為主 闞正宗教授 20 2015 釋果淳 普賢行願之研究—以弘一大師之修行實踐為主 陳英善教授 20 2015 釋天般 《華嚴經·入法界品》童子研究 李治華教授 20 2015 黃玉琳 如幻法門之研究—以《八十華嚴.入法界品》無厭足王章為主 陳一標教授 21 2016 釋清忍 《華嚴經.十地品》難勝地菩薩觀行實踐之研究 闞正宗教授 21 2016 釋幸律 《華嚴經》彌勒菩薩「慈心三昧」之研究 闞正宗教授 21 2016 釋蓮閑 「廣修供養」法門之研究——以《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為主 闞正宗教授 21 2016 釋妙立 《華嚴經》智波羅蜜探究 陳英善教授 21 2016 釋妙嚴 《華嚴經》如來八相成道之研究 李治華教授 21 2016 釋悟超 《華嚴經》難勝地禪波羅蜜之研究——以寂靜音海主夜神為例 李治華教授 21 2016 釋行丹 《華嚴法界觀門》思想與實踐之探微 陳英善教授 21 2016 釋耀溪 方便波羅蜜之研究——以八十《華嚴經》為主 闞正宗教授 21 2016 釋天倫 初地菩薩「不離願」之理論與實踐——以《華嚴經.十地品》為主 陳英善教授 22 2017 釋天運 普賢行之研究——以〈普賢行願品〉為主 徐銘謙教授 22 2017 釋雪淨 華嚴「菩提心」之研究——以入法界品為主 陳琪瑛教授 22 2017 釋隆晟 從《華嚴經》看「佛住世說法」的因緣與意義 闞正宗教授 22 2017 釋慧癡 透過因陀羅網與互聯網看華藏世界的一體性 陳英善教授 22 2017 釋天離 華嚴修證儀軌之研究——以淨源《華嚴普賢行願修證儀》為主 陳英善教授 23 2018 釋果蓮 華嚴菩薩戒觀之研究 陳英善教授 23 2018 釋透靜 覺支於四地菩薩之修行——以《八十華嚴》為主 陳英善教授 24 2019 釋慧具 〈入法界品〉慈行童女之研究 陳琪瑛教授 24 2019 釋演因 《華嚴經.梵行品》之研究 陳英善教授 24 2019 釋燈源 華嚴一乘教義的探究——以法藏為主 陳英善教授 24 2019 釋智海 從「十二因緣」到「法界緣起」 陳英善教授 25 2020 釋心冉 華之譬喻說解析——以《華嚴經》為主 陳英善教授 25 2020 釋真聲 華嚴義學在越南的傳播 闞正宗教授 25 2020 釋耀志 《華嚴經》現前地緣起觀的研究 陳一標教授 25 2020 釋慧珠 近代華嚴宗之復興——以月霞顯珠為中心 闞正宗教授 25 2020 釋惟耀 華嚴菩薩解脫之音——以〈入法界品〉善知眾藝童子為中心 徐銘謙教授 25 2020 釋廣徹 《華嚴經.十地品》「業」之研究——以〈離垢地〉十善業報差別為主 李治華教授 26 2021 釋貫法 華嚴「菩提心」之研究——以〈入法界品〉彌勒善知識為主 陳英善教授 26 2021 釋徹智 《華嚴經》「願波羅蜜」之研究——以不動地「淨土願」為中心 陳一標教授 華嚴專宗學院與華梵大學合作開設碩士學分班 2013年7月8日合作會議 華嚴專宗學院與華梵大學合作開設碩士學分班會議,於2013年7月8日上午十時在華嚴蓮社雲集廳召開。華嚴專宗學院賢度院長、陳一標副所長等;華梵大學文學院暨佛教學院院長郭朝順教授、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所長康特教授、推廣教育中心組長劉佳其居士等與會。華梵大學文學院郭院長討論合作模式並介紹華梵大學開設學分班相關費用、學分數、課程、師資、資格、空間等事項如下;雙方並擬訂於7月25日正式簽約。 一、費用:每一學分收取新臺幣二千元,每一學分需上滿十八小時,二學分則為三十六小時。每班須滿十五人方能開班,十五人以下則是用包班的方式;若逾十五人,則依學分費標準收費,一門課程含師資費用收取新臺幣六萬元整。新生另須繳交報名費五百元整。 二、師資規定:應符合大學教師資格。 三、報名資格:學員須具備大學同等學歷的資格,方能報名學分班。於102學年度第一學期在華嚴專宗研究所開始實施。其中共有三門課程符合開設華梵學分班標準:陳英善教授的「法藏思想專題研究」、陳一標教授的「如來藏思想專題研究」以及李治華教授(華梵大學師資)的「華嚴學與當代世界專題研究」,共計六學分。 學期中,學員請假不得超過課程總時數十分之一,否則即取消該學分資格;華梵校方並會於課程結束前兩週來學院進行評鑑。該學分課程結束後,華梵大學會核發學分證明書,學院會待學生三年修業完成後,與畢業證書同時頒發。 雙方合作開設碩士學分班課程亦即是第一、二學期在學院兩學期開六科,總計十二學分,修學完成或在校生於三年中修完十二學分之後,可參加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入學考試,於一年內修完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之專業課程十六學分及提交畢業論文,通過論文口試即可拿到碩士學位之畢業證書,如此可嘉惠並縮短於佛學研究所三年畢業後,再到教育部認可的碩研所進修之學程,不僅對學院在校生,甚至於過去曾於學院完成三年學業之院友,亦有再次回學院進修碩士學位的機會。 2013年7月25日正式簽約 華嚴專宗學院與華梵大學於102學年度第一學期合作開設碩士學分班,簽約儀式於7月25日上午十時,在華嚴專宗學院四樓講堂舉行,華梵大學代表有:華梵大學文學院暨佛教學院院長郭朝順教授、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所長康特教授及推廣中心主任廖學書教授。華嚴專宗學院代表則有華嚴專宗學院院長賢度法師、華嚴專宗研究所副所長陳一標教授。簽約前,先由華梵大學文學院暨佛教學院院長郭朝順教授說明,因校長有預定的行程,故由他代表校長來學院簽約,並說明希望能夠為臺灣的佛學教育盡一份心力,提供與佛學院的課程做完善的整合,華嚴專宗學院願意提供機會與華梵大學合作,同時給學院同學們能夠在修學完課程後,未來也能夠到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學習而獲得正式的學位,乃至於更進一步的研究,而進入博士班繼續攻讀博士學位。 華梵大學文學院暨佛教學院院長郭朝順教授,鼓勵大家充分利用佛學院及學校的資源,開展佛學研究的領域並為華嚴宗扎根立足。 這樣的體系能讓華梵大學與整個佛學院的教育順利接軌,亦能有效運用佛學院的資源,同時也將學校的資源充分運用在培養佛學研究的人才或僧才教育上,這是雙贏的合作關係。同時也能帶動臺灣佛學院教育的方式而形成一個新的模式,很高興有這樣的機會為大家服務,非常感謝賢度院長在經費上鼎力支持提供相關資源,這對未來佛學教育是個有利的發展方向,也希望學員能好好珍惜這個機會用心學習、發展佛學研究,對臺灣佛教界乃至兩岸三地甚至於全世界的佛學研究做個紮實的工作,未來更能讓華嚴宗的研究擴展至大陸乃至向全世界發展,這是成一老和尚及現任賢度院長的宏願,希望大家共同珍惜這個難得的好機會。 華嚴專宗學院賢度院長勉勵僧眾,順應趨勢充實自己的實力,終身學習是教化世人負責的態度。 賢度院長於合約書慎重簽名,現場大眾共同見證跨向新世紀佛學教育的歷史時刻。 賢度院長致詞表示,在佛學院擔任執事二十多年來,感覺佛學院裡最大的困境是學生沒有正式的學歷。許多學院的同學讀完大學部、研究所,畢業之後再出去報考一般的大學,如此的學習過程相當辛苦,僧人在外求學,各方面都需要再調整,尤其是重新長時間地適應社會,接受許多的考驗,是一項較艱難的學習。在佛學院讀大學部四年、研究所三年,畢業之後年紀也比較大,再出去社會和年輕人一起學習,相處上也會格格不入。因此只要有機會,就想辦法為學生尋求獲得正式學歷認證的管道,在今年6月,請陳一標副所長與郭院長進一步地接洽,很快的,雙方有了共識而有今天的簽約活動。初步做研究所學分班設立後,將過去的院友以及在校生做學歷資格的整理,有部分尚有未符合報考資格的問題,未來還要再進一步替同學設想、爭取進修的機會,以取得大學資歷,能再繼續進修就讀。已經可以進修碩士學分班的院友或在校生,選修學分班後再到華梵大學碩士班修另外十六學分的課程,即能獲得華梵大學正式的碩士學位。另外,目前學院的部分教師也未取得教育部認可的教師資格,期待培養現在華嚴專宗學院的學生修學完碩士再進一步攻讀博士學位,畢業任教後,能得到教育部合格的教師資格,回學院來教授華嚴這項科目。如此的學習時間很長,學生與學院都要付出相當的時間與金錢,但是,只要有毅力,希望都能達成目標,相信這是有路可走、有辦法可循的。並鼓勵大家定下心來,朝著長期的目標與學院配合,一定能圓滿達成預期的目標,讓華嚴專宗學院不只是佛學院而已,也是合格的社會教育單位。 賢度院長代表華嚴專宗學院致贈《華嚴經》及《新修華嚴經疏鈔》予華梵大學,由郭朝順教授代表接受。 郭朝順教授代表華梵大學致贈水晶製華梵大學校徽「阿育王柱」。 現在資訊科技發達,每一位僧人也要讓自己的知識或學歷能時時充實,日新月異,不能忽視學歷的重要性,終身學習對自己的僧格培養,及未來教化世人的態度或修行是有助益的。雖然出家人不講究學歷、不爭名位,但是社會人士需要,現在學生讀佛學院要看環境、設備、師資等各方面的條件,不再像以前有書可讀,叢林式的教育就夠了,我們要順應這樣的趨勢,盡早充實自己的實力,希望大家共同努力,一起為佛教界來培養更多的人才,發光發熱,讓佛教更快地走上世界的舞台,莊嚴美好的前景是指日可待的。 華梵大學、華嚴專宗學院合作開設碩士學分班簽約儀式,由華嚴專宗學院賢度院長與華梵大學文學院暨佛教學院院長郭朝順教授簽約完成。 華嚴專宗學院自1975年創辦以來,是專修、專研、專弘的臺灣少數佛教專宗教育學府。至1983年為了讓學生能以現代學術精神,研究佛教高深哲理,以更專精的學術涵養,迎接二十一世紀,增設華嚴專宗研究所。學院三十餘年來培育僧才無數,可謂一脈相承,家學淵源。也為了使廣大的社會大眾更有機會接觸華嚴經教,又特別在2010年3月開辦推廣部,9月在研究所增設「選修生」,接引各大專院校生,以及社會人士,運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開設才藝、佛學、語文等課程,接引各階層領域的廣大群眾。自2011年10月起,華嚴專宗研究所開放大陸學僧前來參學或就讀,為中國大陸僧教育盡一份心力。今日「華嚴專宗學院」與「華梵大學」合作開設碩士學分班的簽約儀式,更將華嚴專宗學院往前推進了一大步,學院於傳統叢林教育的精神中,結合現代數位佛學研究的方法,秉持解行並重的傳統佛學教育,承繼中國華嚴宗教觀雙美的特色及精神,融入現代的思維與實踐,運用現代資訊科技,自成一老和尚創下深厚優良的基礎中,經由現任賢度院長在傳統中力求創新,與世界的脈動接軌,這一劃時代的歷史紀錄必將帶動臺灣佛學院教育的新模式,更能將華嚴專宗學院及華嚴學的研究帶向另一個多元而豐富的高峰。 課程與師資 華嚴專宗學院與華梵大學合作開設碩士/學士學分班,自2013年9月至2020年7月,已開設十六種華嚴學相關課程,共計四十六門課,總計九十二學分,報名人數達一百四十二位。 課程與師資表 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學分班 課程 華嚴學與當代世界專題、法藏思想專題、如來藏思想專題、華嚴經思想研 究、華嚴思想專題、唯識思想專題、華嚴宗文獻選讀、華嚴五教章、華嚴經 空間美學、華嚴經研讀 師資 李治華教授、陳英善教授、陳一標教授、陳琪瑛教授 佛教學系學士學分班 課程 華嚴思想(1)、華嚴思想(2)、華嚴思想(3)、華嚴思想(4)、唯識思 想、如來藏思想 師資 陳英善教授、李治華教授、陳一標教授 興福寺法界學院復辦 1914年,月霞法師於上海哈同花園創辦華嚴大學,其辦學簡章中規定:「本校以提倡佛教,研究華嚴,兼學方等經論,自利利他為宗旨。」其以堅定的願力,感召無數有志於華嚴研究者,因此,從華嚴大學畢業出來的學僧,後來分燈四方,弘法傳教,一時之間,弘揚華嚴學者如雨後春筍,先後辦起了各種各樣的華嚴大學和清涼學院、法界學院等,華嚴學子因而遍地開花,推動了僧人在全國辦學的發展,影響十分深遠。 賢度院長主持華嚴蓮社與江蘇常熟興福寺簽署合作備忘錄座談會 賢度院長與慧雲大和尚於合作備忘錄上署名 座談會圓滿,全體與會大眾合影留下歷史見證。 民初華嚴大學教學的復興,均有賴祖師大德的偉大弘願,將華嚴推廣至全國各地。月霞和尚為適應時代要求,興學弘教,作育僧才,其領導之華嚴一系,以常熟興福寺為本山,日後得應慈、持松繼承;而智光、常惺、靄亭等均主華嚴,是民國以來興學演教主要之法統,更為中國華嚴的復興做出了重要貢獻。在華嚴法脈人才輩出的今日,興福寺繼承月霞法師「善弘華嚴」的精神,特前來華嚴蓮社參訪,並向華嚴專宗學院豐碩的教學成果請法取經,為恢復「法界學院」華嚴教學策劃未來,充實文化教育的軟實力,讓華嚴思想再度於「華嚴本山」開花結果,綻放異彩。 2014年5月,臺北華嚴蓮社同興福寺於法界學院舊址舉行「百年華嚴座談會」,開啟雙方合作協議的初步共識座談,為了讓合作更有具體規畫,並於10月舉行雙方簽署合作備忘錄座談會。備忘錄的簽署,雖不具法律效力,但具有雙方合作的默契與認可,對於華嚴宗未來的弘傳與華嚴教學的推動,具歷史性的意義。這次合作關係,也因慧雲大和尚對弘傳華嚴強烈的使命感,希望興福寺能像華嚴專宗學院一樣,從事華嚴教育推廣及教學,辦學是對培養僧才最直接而快速的方法。賢度院長同時分享辦學的心得,表示應以開放心胸的態度去落實,不管是出家僧眾或在家居士,佛教事業是要教育世人,讓法門延續。會中,賢度院長也草擬一份課程規畫表予慧雲大和尚,希望可做為未來法界學院辦學的參考。 復辦籌備會上,與會大眾對法界學院華嚴研究所復辦招生討論熱烈。 2015年3月賢度院長率領華嚴專宗學院工作人員等,參加興福寺「法界學院華嚴研究所」復辦籌備座談會。興福寺住持慧雲大和尚說明「法界學院華嚴研究所」籌辦經過,包括學生宿舍規畫、圖書館、辦公室、會議室及各項行政、教學設備皆已完備。會中決定招生對象以中高級佛學院畢業生為主,師資約聘方面,世學課程將依當地大學或聘請佛學院教授,華嚴課程則邀約精通華嚴之學者進行授課。華嚴專宗研究所一行人就教務行政、學務管理、招生籌備等相關工作,與法界學院華嚴研究所行政工作團隊交流討論,提議雙方定期視訊會議,互相協助。 法界學院首屆開學典禮 2015年9月2日法界學院復辦後舉行首屆開學典禮,開學的教旗再度迎空飛揚,與臺灣華嚴蓮社同於兩岸弘揚著華嚴宗、華嚴學,矢志華嚴教育事業,將在中國弘揚千餘年的華嚴圓教,再向世人演說。 2015年11月21日,興福寺法界學院隆重舉辦首屆百年華嚴論壇,在各界積極支持下取得圓滿成功。論壇以「百年華嚴.百城烟水」為主題,意在彰顯興福寺近百年來力弘華嚴傳承,以及善財童子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的寶貴精神。以興福寺為弘法本山,法界學院以華嚴教義為主的課程,讓華嚴一脈得以綿延不絕,興福寺則成為名符其實的「華嚴本山」。 第二十八屆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 第二十八屆全國佛學論文發表會開幕式後,與會大眾合影。 2017年9月下旬,「第二十八屆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於臺北華嚴專宗學院四樓講堂舉行。開幕式華嚴專宗學院賢度院長致詞時表示,面對高科技、高知識、高教育的社會,臺灣佛教永續發展最需要的,即是具備專業素養和文化涵養的行者和學者。「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創辦至今已二十八年,曾發表過的研究生們,許多已在大專院校擔任教職。當年創立時的理想願景──期望學子們藉著每年的論學和交流,在青年時期便能相互認識、建立友誼,奠定將來為佛教及佛學研究合作的基礎,二十餘年來似乎已經逐漸看到成果。此次發表會人才濟濟,二十三位發表人有六位是由主協辦單位推薦,十七位自行投稿,計有十五位法師及八位居士,分別來自各佛學院及大專院校等研究所。各篇論文的領域也十分廣泛,以華嚴思想最多,唯識思想、淨土思想,也有論文討論天台、禪宗思想,或嘗試跨時代與區域的比較,或分析大乘迴向觀念、藥師法門、中國文人佛教思想、日本佛教等,更有不少創新的研究方法及議題。 華嚴專宗研究所發表人釋智海 本次具有創新而特殊的研究,如來自佛教國家斯里蘭卡的釋明高,發表論文〈佛陀對婆羅門社會階級的看法〉,依據巴利文原典,討論佛陀思想與印度根深柢固的社會階級制度,期能補充漢譯文獻的資料,同時提供現代人生活實踐上的依據。文中提及佛陀想要打破「種姓制度」,慈悲地主張「四姓平等」,認為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不因性別、階級而有所差異,為長期被種姓制度壓迫的印度人民帶來無限希望。論文中,有很多巴利文原典的例子,資料豐富,深具參考價值。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雖然臺灣很少人研究,但在印度當地非常熱門,又因關係到印度幾千年來的人權問題,令歐美國家也極為關心。臺灣如果要落實「新南向政策」,更該注重這個議題。同時期待釋明高同學,以後可以再多引用漢譯文獻與巴利文原典對照,增加討論空間。兩天馬拉松式的論文研討,於第二天晚上告一段落,最後進行閉幕式與主辦單位移交儀式,由華嚴專宗研究所副所長陳一標教授主持。陳教授表示,這兩日中深感「江山代有才人出」,並回顧本次發表會的各項概況,特別提及為二十三篇論文所邀請的二十二位講評人,是完全出於專業的考量,籌備過程中曾經聯絡多達五十位學者,以期能提供發表者最切要的建議。 華嚴專宗研究所發表人釋燈源 華嚴專宗研究所發表人釋天為 教授也回憶,以前的發表會場上常常「砲聲隆隆」,學生與講評教授、台下聽眾各抒己見,現在大家相對比較保守客氣,但「論學」的精神是不變的,還是能看出講評老師的嚴格和用心。賢度院長呼應陳教授所言,表示研討會的講評人非常重要,因為論文的好壞不僅影響發表者個人,錯誤的觀念若不及時糾正,更會在未來的研究乃至教學中誤導他人。勉勵在場同學,走進研究所就要有「終身學習」的準備,把自己當成未來的主持人、講評人,在學術的路上認真、踏實地走下去。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創立至今已二十八年,每一屆的主辦單位無不以培養人才為己任,不過,現在可能因為許多材料已有充分研究,爭議性愈來愈少,希望未來能再開發新的題材。今日的學術、信仰環境都與以前大不相同,科技進步、資訊發達,大家應該讓佛教超越過去關懷的範圍,結合社會議題,讓佛學研究與時俱進。接著進行發表會的交接儀式,由賢度院長轉交籌備資料給下一屆主辦的圓光佛學研究所,由教務長性嚴法師代表接受。性嚴法師歡喜而鄭重地說道:「諸經行願,傳衍不息。」將會把這個有意義的研討會延續下去,讓正法久住,也讓更多的新生命加入佛法的行列,方不愧歷代祖師大德。 賢度院長將發表會資料移交給明年主辦單位圓光佛學研究所的教務長性嚴法師 專題講座(2014-2020) 華嚴專宗學院專題講座列表(2014年至2020年) 日期 講師 講座題目 聽講人次 2014 年 9 月 9 日至 13 日 法音法師 宗密思想專題研究 330 2015 年 5 月 13 日 東隆真禪師 追尋佛陀禪法的根本真義 72 2015 年 9 月 1 日至 5 日 張文良教授 澄觀思想專題研究 144 2020 年 1 月 17 日至 19 日 賢度法師天演法師照欣法師陳琪瑛教授陳英善教授李治華教授 華嚴專宗學院與華梵大學合辦寒假密集課程「華嚴教觀」 294 2020 年 12 月 5 日 高柏園教授 人文佛教與當前問題 114 宗密思想專題研究∕法音法師主講 華嚴專宗研究所為了提升學生修學前對華嚴祖師應有的基本認知,於2014年9月9日至13日,在四樓講堂舉行「宗密思想專題研究」講座。由東京駒澤大學佛教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兼中國人民大學高等宗教研究院客座研究員的法音法師主講。 圭峰宗密(780-841)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史上一位承先啟後的佛學大家,他的思想在時間上,上承魏晉隋唐,下開宋元明清;在空間跨度上,對朝鮮半島和日本的佛教影響深遠。宗密除了在教內主張教禪一致,還對儒、道二教進行融通,他的《原人論》一書,闡發了華嚴佛教最為優越,直下統攝其他諸宗以及儒、道二教的理論,對宋代以後的三教會通思想之發展起了決定性作用。因此,宗密思想不只限於佛教,其三教會通思想以及佛教心性論等,對宋明理學的形成也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法音法師生動活潑的演講,深獲與會大眾的共鳴。 《原人論》為《華嚴原人論》之簡稱,此論依《華嚴經》的宗旨推究人的本源,認為萬物都有本源,人為最靈,更應知自身所從來,但儒、道二家只知近的是祖、父傳體相續受身,遠的是混沌一氣分為陰陽而有三才、萬物;又佛教中也有說是前生造業受報得到人身乃至業、惑輾轉以及阿賴耶識為身的本源,這都只是權教之說,未明實義。亦明言:「一乘顯性教者,說一切有情皆有本覺真心,無始以來常住清淨,昭昭不昧了了常知,亦名佛性,亦名如來藏。」應證《華嚴經》所說:「佛子,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即得現前。」並導向「爾時如來普觀法界一切眾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諸眾生,云何具有如來智慧迷惑不見?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之最高真理。宗密思想皆本一心而貫諸法,顯真體而融事理,超群有於對待,冥物我而獨運矣。故其在《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中之評價為:「真如來付囑之菩薩,眾生不請之良友。其四依之人乎,其十地之人乎,吾不識其境界庭宇之廣狹深淺矣!議者又焉知大道之所趣哉!」因此,後學者應行依佛行,心契佛心,返本還原,斷除凡習,知迷悟為同一真心,此為宗密《原人論》所要闡述至深至微之妙門,亦為華嚴學者當體會華嚴祖師之用心良苦。 五天的講座精彩絕倫,華嚴專宗學院賢度院長於最後一天主持現場問答交流,並為此次專題講座做圓滿之總結。法師思路清晰,統合理論與辯證,全體與會者以熱情的掌聲,感謝法音法師對宗密思想研究的分享。最後,賢度董事長致贈感謝狀及具有正能量的「活瓷」予法音法師。 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全體學生,出席聆聽法音法師主講「宗密思想專題研究」。 追尋佛陀禪法的根本真義∕東隆真禪師演說 日本大乘寺住持東隆真禪師於2015年5月13日蒞臨華嚴蓮社進行交流座談。年逾古稀的東隆真禪師表示,自己的心願是讓禪修能普及世界,因而到處演講。而當年在東京求學期間的研究,就是以華嚴為主題,從禪宗角度談自受用三昧及三界唯心,都與華嚴有著密切關係。因此東隆真禪師在華嚴專宗學院四樓講堂演說「仏教の根本(いちばん大切な点)を求めと──佛陀禪法的根本真義」。 東隆真禪師演說「追尋佛陀教法的真義」海報 東隆真禪師一開場即提出:「佛教根本意義是什麼?」佛陀並未說自己創教,佛教也不是一個主義,佛陀更非獨裁者。佛法講緣起,沒有其他。佛陀所悟的,第一就是萬事萬物都在變化無常中,一刻不曾停止。他舉例自己色身的無常,因為肺癌而動手術,將一半肺臟切除,前後病了三年,但因為有佛法,心中沒有絲毫畏懼,在病房中一直都誦念觀世音菩薩聖號,使住在對面的病人也因而改變信仰,虔信佛教。東隆真禪師說,多少年來他每日就是坐禪,只管打坐,體會世間的一切,發現「活著是真好的事情!」如今八十歲了,仍每天一早起床就是禪修。他教與會大眾,時時要正身端坐,第二要調息,第三制心一處,這是從中國傳入日本的坐禪正法。 東隆真禪師講述佛教的根本意義 東隆真禪師為日本天童寺、永平寺的法脈傳人,承繼道元禪師、徹通義介禪師清貧古淡家風。高中時即出家求道,是日本當代印度學著名專家,駒澤大學文學博士。1996年至2002年出任駒澤女子大學校長、日本佛教協會會長、日本印度學佛教學會會長。學術地位崇隆,禪宗著作等身,巡迴世界弘傳曹洞禪法,以道元禪師「只管打坐」法門,引眾契入禪心,度化有緣。2008年出任曹洞宗參禪道場會會長,2013年5月創建世界禪中心。2002 年至今,任東香山大乘寺第七十二代住持(山主),踐履禪宗「修證一等」、「行學一如」的精神。 演講結束,和與會大眾提問交流後,賢度董事長致贈東隆真禪師感謝狀、禮品及法寶《大方廣佛華嚴經》,並合影留念。 澄觀思想專題研究∕張文良教授主講 華嚴專宗學院開辦「澄觀思想專題研究」講座,邀請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張文良教授,於2015年9月1日至5日,每日上午九時至十一時五十分於華嚴專宗學院四樓講堂,為研究所、大學部學生以及學員民眾等人授課,其開放提問的互動教學方式,台上台下交流不斷。 本次的密集課程內容非常豐富,主要有:對澄觀大師生平及其在中國華嚴思想史的地位闡述、澄觀的判教說及與慧苑判教說的對立、澄觀的心識說(其「一心」說、真如觀與唯識觀、對「空如來藏」與「不空如來藏」的解釋)、澄觀的無情有性說、澄觀華嚴思想的現代意義與啟發等方面,張文良教授均做了詳實深闢的介紹。 張文良教授主講「澄觀思想專題研究」海報 在課程尾聲,研討澄觀大師有關「心」與「佛性」的理論特徵時,張文良教授表示,澄觀大師所持的在行相圓融的華嚴根本立場上說佛性與法性一體,承認非情佛性、非情成佛,但從修行成佛的立場上,又嚴格區分佛性與法性,從而否定非情佛性、非情成佛的觀點,相當地突出。即「佛者是覺,人有靈知之覺。今第一義空與之為性故名佛性,非情無覺,但持自體,得稱為法。」將佛性與覺悟相關聯,從實踐論上予以把握,可謂澄觀佛性說的特徵。由此延伸到日僧安然大師的「草木成佛」說,其論點思想已成為日本人生活上的理論之一,與澄觀大師之立場,在說法上雖大相徑庭,但他們最後所標指的境界,一樣回歸到《華嚴經》裡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對於最後的「成佛」,二者從來沒有差別相。 禮請張文良教授主講「澄觀思想專題研究」,一連五天的密集式課程內容非常豐富。 最後一堂課結束前,華嚴專宗學院院長賢度法師親自致贈感謝狀予張文良教授,同時向他致謝。五天密集式課程不僅濃縮了教授對華嚴祖師畢生的研究精華,還傾囊相授其研究經驗、成果,帶給學生、學員、民眾向華嚴扎根學習的信念,以及開闊的眼界、無限的法喜。 華嚴教觀/與華梵大學合辦的寒假課程 講授華嚴教觀 學人滿心法喜 2020年1月17日至19日三天,華嚴專宗學院與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合辦寒假密集課程,每日每堂課參與之學生皆超過百人,雖然時值寒假期間,但參加的學生相當踴躍。 由於此次課程整體規畫以「華嚴教觀」為主,賢度院長與教師群帶領學員暢遊浩瀚的華嚴義海,雖然短短三天,對於老師們深入淺出、幽默風趣的授課方式,不僅讓學員對「華嚴經教」的整體概念更清楚,並引發深入修學的興趣,期待往後有更深入探討的課程。 第一堂課首先由賢度院長之《華嚴修證儀軌》拉開序幕,三天之課程內容有:《華嚴起止儀》、《華嚴字母梵唱》、《華嚴佛七儀》、《普賢行願懺儀》、《華嚴帝網無盡觀門》等法門介紹。學員們對賢度院長的講解十分讚賞,雖然言簡意賅,但使人對華嚴之精要產生無比的攝受力,並不斷提醒人人本具佛性,有廣納華嚴精要之能力,不僅要深信此能力,更要發菩提心,廣度眾生,使修行更為得力。尤其,讚歎賢度院長梵唱華嚴祝文之殊勝,猶如天籟法音,引人入勝,頃刻間受到無比地震撼,不禁感佩萬分。 賢度院長先介紹華嚴蓮社自1952年12月創社以來,即開始組織華嚴誦經會,每逢初二、十六日皆聚會,誦持《華嚴經》兩卷,長年不斷,風雨無阻。又自2000年9月份開始,共修會時間改於第一、三個星期日,誦持《華嚴經》。另於春季、秋季各舉行十日,諷誦八十卷《華嚴經》一部,至今已歷六十八年。共修會儀軌由第一任董事長南亭老和尚依照《華嚴道場起止大略》編訂;亦敬取《彌陀佛七儀》與《華嚴懺儀》編訂《華嚴佛七儀》一部,每在年終啟建「華嚴佛七」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僧信二眾專修華嚴念佛法門,稱念「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 華嚴海會佛菩薩」之聖號,以攝身、口、意三業清淨,至心懇切,總結誦經、念佛、行持普賢十大願,以行持之功行,迴向華藏世界。 賢度院長之《華嚴修證儀軌》課程,介紹華嚴蓮社歷史。 又介紹《華嚴普賢行願修證儀》現存版本,為宋傳華嚴教觀沙門晉水淨源集,其內容包括《七處九會海印道場禮佛懺悔儀》,又稱為《華嚴懺儀》。由於淨源在《華嚴修證儀》中所闡釋之華嚴思想,對後世之教觀思想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其懺儀重點內容在於第八「正修十行」一門,凸顯普賢十大願的修行懺儀;另一顯著特點是「端坐思惟」,其內容涵蓋華嚴觀行。淨源推崇懺儀修法,注重華嚴觀修的實踐。 照欣法師的「《華嚴宗史略》華嚴祖師與行門」課程,從《華嚴經》的傳譯到華嚴宗的歷史傳承做詳細介紹。從菩薩角度看時間與空間,華嚴宗旨甚深玄妙,其骨幹則不出「法界緣起」。法界緣起者,謂宇宙萬象相互融通,此一物為他萬物緣,他萬物亦為此一物緣;以一法成一切法,以一切法起一法,自他相待相資,相入相即,並存無礙而重重無盡。 李治華老師之《華嚴發願文》釋義,將發願文分成「歸敬、經教、受持、迴向」四個部分解說,讓學員容易了解、掌握發願文的精神與內涵。對於《華嚴經》七處九會的解說,令聽者有次第地理解「信解行證」之內容。 三天密集課程,學員們意猶未盡。 陳琪瑛老師介紹〈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眾藝童子善知識」所傳授「華嚴四十二梵字」的意義,說明「華嚴字母」的修學,自明代中葉起即頗為盛行,其四十二字母是一切字的根本,皆以最初喉音「阿」為母音。般若法門,認為一切是假名施設,而假名是不能離開文字的。一切文字的本源──「阿」,象徵超越文字的絕對──「無生」、「無二」、「無相」、「空」。一切文字名句,都不離「阿」,也就不離「無」、「不」。所以般若引用四十二字母,不但可以通曉一切文字,而重要在從一切文字而通達超越名言的自證。 陳英善老師講授「法界觀門的意涵」。 陳英善老師之「法界觀門的意涵」,重重無盡的法界緣起,經過老師深入淺出的講解,令聆聽者受益良多。如《法界觀門》中之三觀(真空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觀),基本上是做為修學華嚴法界的觀門,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引導修行者如何修學華嚴法界,以契入普融無礙之境界。學員們期盼有更多的因緣安排課程,令其能夠深入學習華嚴圓融的智慧。 天演副董事長在「華嚴儀軌演禮」部分,學員對於四十二字母的唱誦反應相當好,透過三天密集課程對華嚴經教都有深一層的認識。有的學員是第一次接觸華嚴,有的雖然已經學習很久,但是對華嚴字母沒有概念,僅止於跟著一起唱誦而已。大家都非常感恩此次課程的安排,有認識華嚴字母涵義的機會。經過此次因緣都願意多深入學習華嚴。 天演法師的「華嚴儀軌演禮」課程,讓學員對華嚴經教有深一層的認識。 華嚴思想以法界緣起之重重無盡為特色,華嚴行門以「普賢十大願」為殊勝。如〈普賢行願品〉中言:J「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普於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以智慧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是人臨命終時,唯此普賢十大願王不相捨離,如同明燈於一切時引導其前,這是普賢菩薩之願力。經中又說:「是故汝等聞此願王,莫生疑念,應當諦受,受已能讀,讀已能誦,誦已能持,乃至書寫,廣為人說。是諸人等於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對此願王不生疑念,自己實踐亦廣為教人實踐,所有行願皆得成就。這不僅有普賢菩薩之願力,亦有自身實踐行願之修持力,最後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經過三天密集的課程,學員們意猶未盡,對於「華嚴教觀」有更深入的了解,莫不由衷地感恩蓮社開此課程,入寶山得到無量之寶藏,法喜充滿。期盼蓮社能再安排與華嚴相關之課程,讓社會人士參加選讀。 人文佛教與當前問題∕高柏園教授主講 2020年12月5日,在「第五十一屆華嚴蓮社趙氏慈孝大專學生佛學獎學金」頒獎典禮中,專題講座邀請高柏園教授,為與會貴賓與學子們演說「人文佛教與當前問題」,從人文角度探討人生哲理,深入淺出地回應時代問題。 現今這知識爆炸的時代,知識太多而智慧太少,資訊太多而覺醒太少,如何建立客觀視野以整合諸多知識,正是當今學界與社會人士共同的關懷所在。今日與大家分享「人文佛教與當前問題」之課題,「人文」是一種提升、超越、轉化與歷程。 中西方的人文主義之發展,東方的人文主義要與西方的人文主義做區分,在精神上是有差異性的,西方的人文主義是在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開始,文藝復興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義,反對神學宗教觀,主張解放人的天性,提倡個性自由。 東方則以唐君毅先生的人文四型論來區分︰儒家是人文,道家、佛教是超人文,墨家是次人文,法家是反人文。在儒家之人文主義不是對立的,「盡心知性知天,存心養性事天」,天人合一是古代的一種哲學思想,儒、道、釋三家均有闡述,其基本思想是人類的生理、倫理、政治等社會現象,是與大自然的直接反映。 就儒家而言,是講德性心,道家是講虛靜心,佛教是講寂滅心,墨家與法家都是講認知心。所謂「克己復禮為仁」,孟子提出人有四端,即「仁、義、禮、智」是一個整合體,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故「仁」是重要的觀念,例如教人要「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肯定仁心為人性之常,「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如《中庸》云:「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仁者,人心也。這個「仁」乃在建立人道的準則。一念自覺,仁心當下呈現。儒家這種對「仁」的開展,肯定人人內在蘊藏的無窮潛力,引發人性的自覺,確認人可以自行決定人生定位、確立生命價值,由此開出「人人皆可踐仁成聖」之路,因而晉升為道德實踐的主體。 就道家而言,如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就是效法,人要效法自然運行的法則。道法自然,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謂「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道家以虛靜心,道法自然,致虛極,守靜篤;「虛」、「靜」,不僅是養心法門,同時是道家境界所指。強調自我修養首先從「心」出發,恪守「虛靜」工夫,從容應對世間往復循環的萬事萬物,進而以兼容並蓄的宏大胸懷接納萬物,以豁達的心態關懷眾生。 墨家次人文,是講認知心,以人為本,提倡兼愛、非攻、尚賢、節用、節葬,在人性觀上,認為人性是趨利避害的,又主張「義」與「利」是相通的,其價值在知識與經濟上。 法家反人文,亦講認知心,國富兵強,如「以法為教,以吏為師」以法理來管理國家,其價值在政治上。要以人文指導政治,中國講聖王,內聖外王。 高柏園教授與大家分享「人文佛教與當前問題」之課題 佛教以超人文而涵攝其他三型(人文、次人文、反人文),重在無住而隨緣常轉。對人文的終極關懷,建構佛教藝術、思想、文學、音樂等,對生命的追求、安頓,真實性的掌握,超越世界,在二十一世紀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人的方向和價值觀」,就儒家來說是禮樂制度,若從佛教的觀點而言,乃以戒為師,戒律有規則讓我們安頓,以慈悲心為優先性,慈悲眾生、護持眾生、安養眾生。安頓與教養是現代人的需求。 人生的四大問題「天、地、人、我」,就佛法而言,天屬於超越界,如是如是;地是自然界,緣起性空;人是社會界,不相應行;我乃自我界,轉識成智。 天是超越界,諸佛菩薩之無量功德,德性優先,功德優先,涅槃寂靜,對人類及一切存在的命運之選擇與安頓,終極關懷。若從地藏菩薩的大願來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不只是弘願,更是宿命。 高柏園教授主講「人文佛教與當前問題」海報 地是自然界,就佛教說緣起性空,如同互攝互入的華嚴境界,諸法無我,對自然存在的肯定、尊重與超越。老子說︰「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它是現象界的總源頭,又是不斷地在化育萬物、運行萬物。莊子的說法「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所謂天地之正,就是指當下,乘天地之正,就是當下的此一有限經驗而體悟無限的道。佛教對自然界一切存在的尊重,對生命關懷的智慧與原則。 人屬於社會界,不相應行;方便起現,以戒為師,諸行無常,對社會結構的反省與檢討。就《起信論》說︰「一心開二門,真如門與生滅門。」真如門是無執的世界,生滅門是有執的世界。從生滅門建構知識世界,如何圓滿多元化的現象世界,並對社會結構進行反省與檢討。 我乃屬自我界,以慈悲喜捨,一心不亂,轉識成智。如何將有執的「識」轉變成無執的「智」,以智慧來整合,以慈悲心隨順眾生,超越性的反省與安頓,對生命意義的終極肯定。現在我們看AI(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問題,將來會不會也有「我」的問題,將來會不會取代人類。 最後提出五個具體案例,一、慈悲心的優先性,慈悲眾生、護持眾生、安養眾生。二、AI是人工智能,在大數據與新奴役時代。三、個人主義、資本主義與財富的分配,貧富差距,企業對社會的義務與責任。四、教育的技術化與新種姓、新士族的興起。五、感性文化的自我限制與超越。 高教授對學子們語重心長地說,冀望各位同學,堅定目標,自我提升,能為社會盡一份心力,讓這份美好的善緣能永續發展。綜觀古今中外,無論是儒、釋、道,還是孔、墨、孟、荀諸子,或是西方宗教,雖然形式各異,教義不同,但都有一個共同美好的追求,就是「向善」。幾千年來,「善、博愛」一直是中華民族與全人類最美好的追求。先哲聖賢們以智慧為中華文化留下了美好的善與愛,慈悲與喜捨,使得中華文化成為最具有包容性的民族文化。 學院點滴.照片集錦 學院典禮 2013年6月29日,研究所第十八屆畢業生與師長合影。 2014年7月1日,研究所第十九屆畢業生與師長合影。 2015年6月29日,研究所第二十屆畢業生與師長合影。 2016年6月14日,研究所第二十一屆畢業生與師長合影。 2017年7月7日,研究所第二十二屆畢業生與師長合影。 2018年7月6日,研究所第二十三屆畢業生與師長合影。 2019年6月27日,研究所第二十四屆畢業生與師長合影。 2020年6月29日,研究所第二十五屆畢業生與師長合影。 2021年9月16日,因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影響,研究所為第二十六屆研究生舉行線上畢業典禮,全體合影。 課堂剪影 《華嚴經.十地品》要義/賢度院長 唯識思想專題研究/陳一標老師 法藏思想專題研究/陳英善老師 禪學思想專題研究/常啟法師 智儼思想專題研究/李治華老師 華嚴修證儀軌/天演法師 《華嚴經.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陳琪瑛老師 《華嚴經》文獻學專題研究/高明道老師 臺灣佛教史專題研究/闞正宗老師 《華嚴經》三十九品概要/天聞法師 天台思想專題研究/常愔法師 學術論文寫作與研討/堅融法師 大乘佛教經典講座/藍吉富老師 禪學思想專題研究/徐銘謙老師 佛教文獻數位化專題研究/洪振洲老師 《華嚴經》/自莊法師 視訊課程 《華嚴經》講座/天承法師 華嚴與天台專題/陳英善老師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陳琪瑛老師 華嚴學概論/堅融法師 《華嚴經》三十九品概要/天聞法師 佛法概論/見甯法師 《華嚴經》文獻學專題研究/高明道老師 國文/徐銘謙老師 研究生畢業論文口試 2013年6月22日,研究所第十八屆畢業論文口試合影。 2014年6月25、27日,研究所第十九屆畢業論文口試合影。 2015年5月2日,研究所第二十屆畢業論文口試合影。 2016年5月20日,研究所第二十一屆畢業論文口試合影(第一天)。 2017年6月25日,研究所第二十二屆畢業論文口試合影。 2018年6月6日,研究所第二十三屆畢業論文口試(視訊場)。 研究所學生畢業論文口試情形。 2021年7月2日,研究所第二十六屆畢業論文線上口試合影。 生活集錦 學生協助煮臘八粥 臘八粥發放 一起包水餃,準備過春節。 師長帶領學僧至「華嚴蓮社宜蘭分社海印道場」工地除草 陽明山冷水坑半日遊 研究所師生造訪野柳地質公園 2013年11月24日,華嚴專宗研究所師生參訪法鼓文理學院圖書資訊館。 畢業生與院長談話 學習製茶揉捻 法器練習 陽明山竹子湖踏青 師生同遊宜蘭,櫻花樹下愜意自在。 2015年9月19日,華嚴專宗研究所師生至華梵大學參加第二十六屆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 2019年10月5日,華嚴專宗研究所師生至法鼓文理學院參與第三十屆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全體合影。 2021年9月30日,第三十二屆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全體貴賓於線上合影。 華嚴專宗學院未來展望 文 / 天聞法師華嚴專宗學院,以《華嚴經》為主而專修、專研、專弘的少數臺灣佛教專宗教育學府,自1975年創辦以來已經培育了無數的佛教人才。隨著時代的進步,以及因應社會的變化,將所有資源投入在1983年所增設的華嚴專宗研究所,有了嶄新的變革,就是將「學術研究」與「修行實踐」結合,更進一步地造就了具有佛教傳統的深厚基礎,以現代學術精神研究佛教高深哲理,以更專精的學術涵養迎接新的世紀,並積極訓練學生在畢業後能直接投入各項佛教弘法、教育、文化、慈善等事業。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如颶風般肆虐全球,留下的是不可逆轉的改變。教學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資訊成為新時代的驅動力,而數位學習必然是當務之急。首先是線上的教學課程大量增加,而學生學習地點不再是唯一教室。再者教師角色的轉換,透過線上教學,需要即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提供不同教學方向。教師的角色將從單一的傳授知識,轉變為多元協助學習的角色。 儘管新冠疫情撼動全球,世界各地區秩序迅速地變動,但是危機就是轉機,當新的學習與教學模式出現時,只要我們能快速適應時勢的變化,就能在未來全新的世界中脫穎而出。學院近來致力發展華嚴專宗視訊課程,善巧方便宣演法教,滿足現代學人隨時在家學習的需求。華嚴遠距課程看似有賴於資訊軟體做為媒介,實則立基於厚實的傳統經論教學資源。華嚴專宗學院秉持解行俱進的教育方針,承繼華嚴教觀並重的特色及精神,融入現代的思維與實踐方法,整合傳統教育與現代數位佛學,繼續培育更多有志深入華嚴奧義的賢首學子。學院在華嚴類專業課程資源的突破與創新分為幾點略述如下: 一、與國內外專業教育單位交流與合作 「華嚴專宗學院」與「華梵大學」於2013年第一學期合作開設碩士學分班,提供與佛學院的課程做完善的整合,同時給學院同學們在修完學院課程後,有更進一步進修的選擇。學院也與美國聖荷西大學簽訂學術交流合約。如此可提供學院學生多元的學習選擇,期能創造恢弘的國際視野。在2014年與常熟興福寺簽署合作備忘錄,啟動兩岸華嚴教育學術合作,並協助復辦常熟興福寺法界學院,培育年輕一代華嚴師資。 二、師資陣容與華嚴專業課程的成長 學院在華嚴專業領域的課程,皆聘請國內外華嚴學的專家與各佛學領域的翹楚,至學院授課。賢度院長開設的「《華嚴經》專題講座」,是從宏觀角度,以專題演講形式,每月授以《華嚴經》特定品目要義,為學院指標性課程。傑出院友自莊法師的「《華嚴經》講座」課程帶領同學閱讀《華嚴經疏鈔》,從經論的參照耙梳,讓學習者深解《華嚴經》旨趣;會極法師的「華嚴學概論」課程是對新生及大眾所開設,以深入淺出的講述來奠定華嚴學基礎的概念;高明道老師的「《華嚴經》文獻學專題研究」更進一步從不同語言和版本的經論典籍,深入探討《華嚴經》意涵。國內研究華嚴二祖智儼大師的先驅──李治華老師,開設「智儼思想專題研究」,另一門「華嚴學與當代世界專題研究」則將傳統與現代結合,為嚴肅的學術帶來新的氛圍,更符合年輕族群的需求;華嚴思想專家陳英善老師所開設的「華嚴思想史」、「法藏思想」以及「六十華嚴導讀」等課程。還有對《華嚴經.入法界品》有深入研究的陳琪瑛老師開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專題課程。另外,聘請日本駒澤大學研究員,研究華嚴五祖宗密的專家法音法師講授「宗密思想綜合研究」。中國人民大學研究華嚴四祖澄觀大師的專家張文良教授,做系列的「澄觀華嚴思想研究」專題分享。現今又增聘對近代華嚴宗傳承及《華嚴經》有深入研究的美國華嚴蓮社住持天承法師來接續「《華嚴經》專題講座」課程。如此堅強的教授群以深入淺出的純熟教學技巧,強化了學生對於華嚴法義的專業素養。 現今約略統計了大學部第一至九屆的華嚴類專業課程,開過的課有《賢首五教儀》、《華嚴經》、《華嚴一乘教義章》、《華嚴五祖論著》,華嚴大綱,華嚴文獻研究、華嚴典籍研究、《華嚴宗史略》、華嚴學、華嚴思想史、《華嚴經》講座、華嚴佛學英文、華嚴行門等。研究所第一至二十六屆華嚴類專業課程,開過的課則有《華嚴經》、華嚴學、《五教章》、華嚴宗源流、《華嚴經.十地品》要義、華嚴學概論、華嚴專題研究、華嚴五祖思想專題研究、日文華嚴文獻選讀、華嚴思想史、華嚴經論文獻導讀、華嚴思想專題研究、法藏思想專題研究、《華嚴經》講座、《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智儼思想專題研究、華嚴學與當代世界專題研究、宗密思想綜合研究、澄觀思想專題研究、《華嚴經》文獻學專題研究、華嚴佛學英文、華嚴行門修證儀軌等。大學部與研究所歷屆華嚴專業課程統計後,均有逐步增進的趨勢,如統計圖一與圖二更讓我們一目了然,同時,證實華嚴專宗學院華嚴類專業課程教學的成長。 圖一:華嚴專宗學院大學部專業課程比例圖 圖二: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專業課程比例圖 三、教學資源豐富 《華嚴經疏鈔》是華嚴宗四祖澄觀清涼國師,於唐貞元年間為八十卷《華嚴經》所作之釋文《疏》及《隨疏演義鈔》。民國初年「華嚴經疏鈔編印會」曾將《華嚴經》、《疏》、《鈔》三者合編而成《華嚴經疏鈔會本》流行至今,由於其中所引之經、論等諸典籍繁多,且多未註明出處。華嚴蓮社為方便讀者研究、閱讀,故於1996年成立叢書出版部,進行華嚴教材系列的出版及華嚴疏鈔的整編工作;在多位研究員及指導教授共同努力之下,《新修華嚴經疏鈔》於2005年完成二十冊。 隨著時代及科技的進步,為使華嚴資料得以永續保存與使用,藉由現代的數位科技,將文字、圖像等資料,以數位化的格式做完整的建置,自2015至2017年完成將《華嚴經疏鈔會本》資料整合成為數位化的《新修華嚴經疏鈔》,提升研究及教學的方便實用性。 《新修華嚴經疏鈔》數位化,方便讀者閱讀、研究。 自2017至2019年完成《南亭和尚全集》數位化的建置,包含線上閱讀、電子書、文字檔及PDF檔等功能提供讀者使用。自2013至2018年完成《賢度法師華嚴著作集》數位典藏,全文有清楚的目錄與文本對讀、方便寫作與論文研究者使用引用複製,以及實用的搜尋功能,並有電子書可於手機、平板電腦等行動裝置下載閱讀。自2020年起接著繼續《成一老和尚著作》數位典藏的建置,預計2022年完成。如此華嚴相關資料的整建,必能給學習者以及有興趣研究《華嚴經》或探討現代弘揚與傳承華嚴宗的祖師大德思想,提供便捷而完整的資料。 賢度院長授課的實況錄影,上傳到YouTube提供一般社會大眾學習。 賢度院長專修《華嚴經》及華嚴哲學思想,對推動華嚴教育不遺餘力,為了有效推廣特編著華嚴教材系列叢書,將深奧的華嚴義理,有系統而深入淺出的敘述,讓普羅大眾皆能清楚明白華嚴義理,為提供數位化的讀者群,已將《華嚴著作集》十六本電子書發行。同時也將授課的實況錄影,後製成DVD廣為流傳。更上傳到YouTube平台提供一般社會大眾學習。 華嚴蓮社成一圖書館,華嚴類專書的典藏頗多,此外除實體有聲出版品外,也隨著資訊時代潮流,整合連結華嚴相關資訊,方便學習與推廣華嚴教育的普及。 自2012年起,每年4月舉辦「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以華嚴相關主題,廣邀深入華嚴領域之學者、專家撰寫發表論文,藉由研討會促進推廣華嚴的學術交流,並提升華嚴學研究之品質。學院結合慈孝大專學生獎學金頒獎典禮,每年舉辦「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鼓勵青年學子投入華嚴學的研究領域,培育更多華嚴學的學者與專家。藉由這兩個例行的學術盛會,廣邀國內外人士,提供一專業平台,無論是發表者或出席聽眾都能互相交流學習,以學術的精神與方法,帶動同學另一層面的學習。 四、教學設備 對於學習者而言,境教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華嚴蓮社在重新整修後,大門玻璃門上有華嚴四十二字母、一樓外側廊道有《華嚴經.入法界品》銅雕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像,春季華嚴誦經會的七處九會海印道場修證法會等,完整地提供境教觀修一致的功能。 臺北華嚴蓮社一樓外側廊道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銅雕 除此之外,學院為因應資訊時代潮流的需求,早已經使用最新的多媒體視聽教室及數位教學設備,並且設立「華嚴專宗學院網站」,將學院當學期開課課程師資、教學資料、畢業論文、專題演講的影集等等,即時上傳至網站,與大眾一起分享學院的資訊。今後加強資訊設備的定期更新,以及多元的教學模式、互動式遠距視訊教學等,使因各種因緣無法長時間居留學習之境外學生,有機會透過視訊教學達到與老師同學互動學習的效果。 在網路科技發達以及新冠疫情的衝擊之下,學習與教學方式改變,學院積極推廣視訊教學,至2021年底已有國內外共三百二十二人報名參與視訊課程的學習,學員反應熱烈,同時希望廣開華嚴類課程。有鑑於此,現已著手規畫以《華嚴經.入法界品》中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學習的精神,遍邀各行各業人士,分享各領域專業知識之「線上善知識講堂」課程,除了讓大眾可以學習專業知識外,也同時獲得生活所需且實用的常識。 學生使用電腦進行視訊課程 現今,隨著全球供應鏈的重整,東協及南亞國家等新興市場國家迅速崛起,而同為亞太地區的重要成員,臺灣的發展與區域內許多國家具有高度關聯性,尤以近年來東協國家已是臺灣重要的出口與投資的地區,我國與東協國家間之雙邊關係更已延伸至科技、教育、文化、觀光等多重領域。佛教是全人類的宗教,面對區域整合的趨勢,華嚴專宗的教育必然是全方位的,並應促進世界各區域佛教交流發展與合作,同時也打造華嚴專宗佛學教育發展的新模式,並重新定位學院在華嚴教學發展的重要角色,期許華嚴浩瀚無盡、圓融無礙的精神分享至世界各地,讓全人類共創未來的價值。 推廣教育 推廣部成立緣起 成一老和尚曾說:「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偉大事業,國家的進步成功是靠教育人才來推動的。」而佛教從培育僧才到弘揚佛法、度化眾生,本身就是一種教育工作。華嚴專宗學院面對政經社會條件不斷變化的各種嚴峻挑戰,依然堅持原本的辦學理念,培育專修、專研、專弘華嚴思想的佛教人才。三十多年來培育佛教人才無數,或住持於國內外各寺院,或在佛學院、佛教團體弘揚華嚴經教,為續佛慧命、利樂有情而努力。 回溯1990年代,是臺灣在二十世紀最為富庶繁榮的年代,人們不僅追求經濟上的安定,對心靈的安定愈加渴望。從最基礎的扎根開始,為讓教育界更多的老師認識佛法,蓮社發起「暑期教師佛學研習會」活動,從1993年7月起到2005年7月,連續舉辦十二屆。每屆六天的會期中,有如一場沐浴法雨的洗禮,近百位來自各級學校的老師踴躍參與,除邀請知名教授、法師教授華嚴宗史,賢度法師也親自講授華嚴學,佛學概論、八宗教義、佛教史,生命關懷等,並由諸法師教導梵唄、佛教禮儀等。 擁有知識背景的學員們一旦領受法味,播下去的佛種,成熟茁壯起來是更快速的,除了自己內在境界更加提升外,也能在教育學生時給予正面影響。許多教師們在研習會結束後,正式皈依成為三寶弟子,乃至發心出家,例如後來擔任華嚴專宗學院副院長的天聞法師,就是這樣的因緣出家的。 在相關教育界的延伸活動上,賢度法師任住持後,1994年起繼續推動三屆的「教師禪學研習班」及七屆的「兒童佛學夏令營」。這些都是蓮社早期推廣教育的模式。 而後隨著時代的快速變遷,臺灣已進入資訊化社會的時代,佛法的學習仰賴數位化資訊科技頗深,信眾或許不需要到寺廟、學院、講堂,即可配合自己的時間透過網路、數位電視聆聽佛法。學院有感大環境的改變,惟恐信眾自修佛法流於盲修瞎練,也為了使廣大的社會大眾更有機會接觸華嚴經教,特於2010年3月開辦推廣部,使用最新的教學設備,開設一般的才藝課程,讓更多的人走進道場,在佛門莊嚴清淨的氛圍中學習,累積福慧資糧。 推廣部的師資皆為一時之選,為各領域的翹楚,佛學課程有自莊、慈融、會極、天緣、天恆、天演、天聞諸位法師,以及藍吉富、陳士濱教授等;才藝課程有楊容、范嘉昇、陳碧娥、柯耀期、呂怡潔、陳佳琦、楊德煇、李珮璜、李培玲、鄭江銘、李碧霞、郭志明、周芷洛老師等。早年開設的佛學課程有華嚴經導讀、華嚴淨行品、成佛之道、十方淨土,才藝課程有太極拳、敦煌舞,語文課程有華嚴英文,參加課程的學生合計達三百餘人,反應相當熱烈,後續新增佛學課程禪修、才藝課程梵唄、攝影、視覺傳達與影像軟體應用、五禽戲、瑜珈、書法、烏克麗麗等,語文課程新增佛典日文翻譯、英譯佛典導讀等。 成一老和尚也說過「因果定法則,因緣成萬事」,在因緣合和中推廣部成立了,希望透過我們持續的努力,將佛法帶入每一位有情的生活中,改變生活習慣,培養健康的身心。我們深信現在播下的菩提種子,都將結成滿滿的果實,成為無盡的福德與智慧。 因應後疫情時代,線上教學興起,除了傳統佛學課程外,將開設「線上參訪善知識」課程,與社會各領域專家合作,邀請各行各業的講師,分享其專業領域的知識,大眾可以學習生活所需而實用的學問。 推廣部辦學宗旨 引導學員正信佛教,深入華嚴;培養慈悲心,增長智慧;漫遊華藏世界,深刻體會何謂「不讀華嚴,不知佛富貴」。 推廣部課程特色 課程包含華嚴、基礎佛法以及其他莊嚴身心的課程。 (1)華嚴課程:循序漸進,深入淺出,愛上華嚴,就是這麼簡單。 (2)基礎佛法:佛法一點即通,輕鬆、自在、零負擔。 (3)其他莊嚴身心課程:從太極拳的一動周身動,體會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以敦煌舞優雅的舞姿、瑜珈的各種體式學習展現菩薩的柔軟心;以佛畫的工筆繪出心中菩提;多學會一種語言,就多了一種善巧方便;在書法中練習靜心,安住即在與字的對話之中。豐富多元的課程,邀您共享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的法界饗宴。 推廣部歷年課程列表 2012 年度第一期(3/1 ~ 6/30) 佛學課程 《法華經》導讀、生活禪學、《華嚴經》導讀、梵咒修持學 語文課程 佛典日文翻譯人才培訓班 才藝課程 太極拳(初級班)、太極拳(進階班)、華陀五禽之戲、瑜珈 師資 自莊法師、慈融法師、會極法師、陳士濱老師、楊德輝老師、全度法師、陳碧娥老師、范嘉昇老師、楊容老師 2012 年度第二期(9/1 ~ 12/31) 佛學課程 觀音法門——〈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華嚴經》導讀、超越過現未的生活法——《金剛經》、品味華嚴(華嚴學概論)、尋找善知識(《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紮實修行的次第、《華嚴經》科學 語文課程 英譯佛經導讀、佛典日文翻譯人才培訓班 才藝課程 太極拳(初級班)、太極拳(進階班)、華陀五禽之戲、敦煌舞、瑜珈(初級班)、瑜珈(進階班)、書法 師資 慈融法師、會極法師、悟常法師、自莊法師、陳琪瑛老師、大寂法師、陳士濱(果濱)老師、許洋主老師、楊德輝老師、全度法師、范嘉昇老師、陳碧娥老師、李碧霞老師、楊容老師、鄭江銘老師 2013 年度第一期(3/1 ~ 6/28) 佛學系列 「中觀思想」 正見中道行、《華嚴經》導讀、品味華嚴(華嚴學概論) 語文課程 英譯佛經導讀、如何進入佛典日文(佛典日文基礎入門) 才藝課程 瑜珈(初級班)、瑜珈(進階班)、書法、敦煌舞、太極拳初級班(上期)、太極拳初級班(下期)、華陀五禽之戲 師資 慈融法師、會極法師、自莊法師、許洋主老師、楊德輝老師、楊容老師、鄭江銘老師、李碧霞老師、全度法師、陳碧娥老師、范嘉昇老師 2013 年度第二期(9/1 ~ 12/31) 佛學系列 品味華嚴(華嚴學概論)、《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生活中的禪學、《華嚴經》導讀、梵唄 語文課程 英譯佛經導讀、佛典日文閱讀翻譯培訓 才藝課程 敦煌舞、太極拳(上期)、太極拳(下期)、太極拳(養生班)、華陀五禽之戲、書法、瑜珈(初級班)、瑜珈(進階班) 師資 自莊法師、陳琪瑛老師、慈融法師、會極法師、天演法師、許洋主老師、楊德輝老師、李碧霞老師、全度法師、陳碧娥老師、范嘉昇老師、鄭江銘老師、楊容老師 2014 年度第一期(3/1 ~ 6/30) 佛學系列 華嚴生活美學、品味華嚴、生活中的禪學(二)、梵唄、《華嚴經》導讀 語文課程 英譯佛典導讀、梵文閱讀 才藝課程 敦煌舞、太極拳(上期)、太極拳(下期)、太極拳(養生班)、華陀五禽之戲、瑜珈(初級班)、瑜珈(入門班)、瑜珈(進階班)、書法 師資 陳琪瑛老師、自莊法師、慈融法師、天演法師、會極法師、許洋主老師、鐘文秀老師、李碧霞老師、全度法師、陳碧娥老師、范嘉昇老師、楊容老師、鄭江銘老師 2014 年度第二期(9/1 ~ 12/3) 佛學課程 定學概念、《華嚴經》導讀、梵唄、華嚴生活美學 語文課程 英譯佛典導讀、梵文閱讀、佛典日文—看《心經》學日文 才藝課程 華陀五禽之戲、敦煌舞、瑜珈(快樂班)、瑜珈(樂活班)、瑜珈(新動班)、水墨書法、太極拳初級班(上期)、太極拳初級班(下期) 師資 慈融法師、會極法師、天演法師、陳琪瑛老師、許洋主老師、鐘文秀老師、楊德輝老師、范嘉昇老師、李碧霞老師、楊容老師、鄭江銘老師、全度法師、陳碧娥老師 2015 年度第一期(3/1 ~ 6/30) 佛學課程 《華嚴經》導讀、梵唄 語文課程 佛典日文——利用線上字典學習佛典日文、英譯佛典導讀、梵文閱讀 才藝課程 攝影、華陀五禽之戲、瑜珈(快樂班)、瑜珈(樂活班)、瑜珈(新動班)、水墨書法、太極拳初級班(上期)、太極拳初級班(下期)、敦煌舞 師資 會極法師、天演法師、楊德輝老師、許洋主老師、鐘文秀老師、張恆瑞老師、范嘉昇老師、楊容老師、鄭江銘老師、李碧霞老師 2015 年度第二期(9/1 ~ 12/24) 佛學課程 梵唄、《華嚴經》導讀 語文課程 梵文閱讀 才藝課程 敦煌舞、書法、太極拳(下期)、太極拳(養生班)、太極拳(上期)、華陀五禽之戲、攝影、瑜珈(樂活班)、瑜珈(快樂班)、瑜珈(輪棒班) 師資 天演法師、會極法師、鐘文秀老師、李碧霞老師、鄭江銘老師、范嘉昇老師、陳碧娥老師、張恆瑞老師、楊容老師 2016 年度第一期(3/1 ~ 6/30) 佛學課程 《華嚴經》導讀、梵唄 才藝課程 太極拳(養生班)、華陀五禽之戲、瑜珈(快樂班)、瑜珈(樂活班)、瑜珈(新活─輪棒瑜珈班)、瑜珈(新動─輪棒瑜珈班)、水墨書法、敦煌舞禪、視覺傳達與影像軟體應用 師資 會極法師、天演法師、范嘉昇老師、楊容老師、鄭江銘老師、李碧霞老師、張恆瑞老師 2016 年度第二期(9/5 ~ 12/22) 佛學課程 《華嚴經》導讀、梵唄 才藝課程 太極拳(養生班)、華陀五禽之戲、瑜珈(快樂班)、瑜珈(樂活班)、瑜珈(新活─輪棒瑜珈班)、瑜珈(新動─輪棒瑜珈班)、水墨書法、敦煌舞禪 師資 會極法師、天演法師、范嘉昇老師、楊容老師、鄭江銘老師、李碧霞老師 2017 年度第一期(3/1 ~ 6/30) 佛學課程 禪修、梵唄及準提共修 才藝課程 太極拳(養生班)、敦煌舞、輪棒瑜珈(新活班)、瑜珈(快樂班)、瑜珈(樂活班)、輪棒瑜珈(新動班)、水墨書法 師資 天聞法師、天覺法師、天演法師、范嘉昇老師、李碧霞老師、楊容老師、鄭江銘老師 2017 年度第二期(9/11 ~ 12/22) 佛學課程 禪修 才藝課程 太極拳(養生班)、敦煌舞、輪棒瑜珈(輪棒班)、輪棒瑜珈(新動班)、水墨書法 師資 天聞法師、天覺法師、范嘉昇老師、李碧霞老師、楊容老師、鄭江銘老師 2018 年度第一期(3/5 ~ 6/29) 佛學課程 禪修 才藝課程 太極拳、敦煌舞禪(基礎班)、敦煌舞禪(進階班)、瑜珈(進階學前班)、瑜珈(進階班)、書法 師資 天聞法師、范嘉昇老師、李碧霞老師、楊容老師、鄭江銘老師 2018 年度第二期(9/3 ~ 12/21) 佛學課程 禪修 才藝課程 太極拳、五禽戲、敦煌舞禪(週一班)、敦煌舞禪(週二班)、瑜珈、書法 師資 天聞法師、范嘉昇老師、李碧霞老師、楊容老師、鄭江銘老師 2019 年度第一期(3/4 ~ 6/28) 佛學課程 禪修 才藝課程 太極拳、五禽戲、敦煌舞禪(週一班)、敦煌舞禪(週二班)、輪棒瑜珈、書法 師資 天聞法師、范嘉昇老師、李碧霞老師、楊容老師、鄭江銘老師 2019 年度第二期(9/2 ~ 2020/1/6) 佛學課程 佛教史料學專題研究、禪修 才藝課程 太極拳、五禽戲、敦煌舞(下午班)、敦煌舞(晚上班)、瑜珈(進階 班)、佛畫、書法 師資 藍吉富老師、天聞法師、范嘉昇老師、李碧霞老師、楊容老師、賴明瑜 老師、鄭江銘老師 2020 年度第一期(5/4 ~ 7/8) 佛學課程 大乘佛教經典講座 才藝課程 佛畫、烏克麗麗、書法 師資 藍吉富老師、賴明瑜老師、郭志明老師、鄭江銘老師 2020 年度第二期(9/15 ~ 12/25) 佛學課程 大乘佛教經典講座、禪修 才藝課程 太極拳、敦煌舞(下午班)、敦煌舞(晚上班)、五禽戲、書法、烏克麗麗、瑜珈(普及班) 師資 藍吉富老師、天聞法師、范嘉昇老師、李碧霞老師、鄭江銘老師、郭志明老師、周芷洛老師 2021 年度第一期(3/2 ~ 6/30) 佛學課程 大乘佛教經典講座、禪修 才藝課程 太極拳、敦煌舞、五禽戲、書法、烏克麗麗(初階班) 師資 藍吉富老師、天聞法師、范嘉昇老師、李碧霞老師、鄭江銘老師、郭志明老師 2021 年度第二期(9/13 ~ 12/24) 才藝課程 太極拳、書法、瑜珈 師資 范嘉昇老師、鄭江銘老師、楊容老師 推廣教育各期學員人數統計圖 ※109年度第一期:運動類課程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停課一期。只有靜態課程(佛畫、烏克麗麗、書法)仍照常開課。 ※110年度第一期:因應疫情,所有課程於 5 月中旬暫時停課。 ※110年度第二期:因疫情趨緩,靜態課程與少數動態課程(書法、太極拳、瑜珈)開課。 推廣部師資(2012-2021) 授課講師 授課科目 會極法師 《華嚴經》導讀 天緣法師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自莊法師 佛典選讀、《法華經》導讀、品味華嚴——華嚴學概論 慈融法師 《維摩詰經》、生活中的禪學、觀音法門——〈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觀思想」 正見中道行、定學概念 全度法師 太極拳 藍吉富老師 成佛之道、佛教史料學專題研究、大乘佛教經典講座 陳士濱老師 佛典兩性哲學、梵咒修持學、《華嚴經》科學 楊德輝老師 佛典日文翻譯人才培訓班、如何進入佛典日文——佛典日文基礎入門、佛典日文——看《心經》學日文、佛典日文——利用線上字典學習佛典日文 陳碧娥老師 太極拳 楊容老師 瑜珈 范嘉昇老師 太極拳、華陀五禽之戲 悟常法師 超越過現未的生活法——《金剛經》 陳琪瑛老師 尋找善知識——《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華嚴生活美學 大寂法師 紮實修行的次第 許洋主老師 英譯佛經導讀 李碧霞老師 敦煌舞 鄭江銘老師 水墨書法 天演法師 梵唄及準提共修 鐘文秀老師 梵文閱讀 張恆瑞老師 攝影、視覺傳達與影像軟體應用 天聞法師 禪修 天覺法師 禪修 賴明瑜老師 佛畫 郭志明老師 烏克麗麗 周芷洛老師 瑜珈 課堂點滴.照片集錦 五禽戲 五禽戲上課照片 范嘉昇老師教授華陀五禽戲 范嘉昇老師帶領學員拉筋壓腿 五禽戲學員於期末開心合照 太極拳 范嘉昇老師與助教教授太極拳 范嘉昇老師與助教教授太極拳 學員跟著老師動作打拳,架式十足 范嘉昇老師帶領學員做推窗望月動作 梵唄 天演法師教授梵唄 天演法師教授梵唄 書法班 鄭江銘老師教導學員寫春聯 鄭江銘老師教授書法 書法課學生認真練習 寫春聯活動 學員於五樓教室接受老師指導 鄭江銘老師個別指導書法 瑜珈 楊容老師教授輪棒瑜珈 楊容老師教授輪棒瑜珈新活班 周芷洛老師教授瑜珈 周芷洛老師教授瑜珈 楊容老師教導輪棒使用方法 瑜珈同學練習拜日式 烏克麗麗 2020年郭志明老師受邀至圍爐餐會表演 烏克麗麗郭志明老師解說音名 烏克麗麗上課照片 郭志明老師帶領學員輕鬆學習烏克麗麗 佛典日文 楊德輝老師教授佛典日文 楊德輝老師教授佛典日文 敦煌舞 李碧霞老師帶領學員做手位、腳位基本動作練習 李碧霞老師指導重心、肢體延展組合動作練習 敦煌舞學員期末大合照 2011 年敦煌舞學員於盂蘭盆法會獻供 視訊傳達與軟體應用 張恆瑞老師教授視訊傳達與軟體應用 佛畫 陳裕源老師佛畫協會師資群教授佛畫 學員仔細聆聽老師教畫 學員靜心以工筆畫描繪蓮花 英譯佛典導讀 許洋主老師教授英譯佛典導讀 許洋主老師教授英譯佛典導讀 佛教經典 自莊法師教授品味華嚴 自莊法師教授品味華嚴 會極法師教授《華嚴經》導讀 會極法師教授《華嚴經》導讀 藍吉富老師教授大乘佛教經典 藍吉富老師講授佛教史料學 禪修 學員於草地上靜坐 天聞法師帶領禪修學員至戶外跑香 常乘法師指導禪修方法 常啟法師指導禪坐前暖身運動 小組分享禪修心得 靜心禪坐體驗 攝影 學員觀看示範照片 張恆瑞老師教授攝影 學員練習拍攝 攝影老師指導學員如何取景 學員實地攝影 期末師生合影 社會教育——智光商工職業學校 創校緣起與辦學績效 創校緣起 智光商工職業學校現任董事長賢度法師(2011-年) 智光商工職業學校成立於1964年,南亭老和尚為紀念其先師智光大師並響應普及職業教育之號召,與道友合創智光高級商工職業學校,獲得連續擔任四屆董事長之殊榮。智光商工創校迄今已有五十七年,在董事會大力支持下,學校不斷擴增設備,讓學生有優質的學習環境。日間部設有電子科、資訊科、機械科、資料處理科、餐飲管理科、觀光事業科及多媒體設計科共計七科供學生多元選讀;進修部設有資訊科及餐飲管理科兩科供學生利用夜間時間獲得知識及專業技能。109學年度全校共計有36班,學生人數近二千人。 智光商工職業學校校門 智光商工董事會109年12月16日決議挹注學校經費擴充設備: 多媒體設計科:成立數位內容直播室:分別設有攝影棚及展演空間;延伸實境遊戲研究室:含虛擬實境、擴增及混合實境,讓同學盡情發會創意。 觀光事業科:新設智慧旅館,跨領域結合資訊科技,採購智慧旅館周邊商品,如小米音響、小米照明等其他設備。 電子科:採購無人機一批,讓學生透過軟體平台學習程式設計群飛效果,並體驗無人機過關及群飛展示技巧;並可自行撰寫程式控制群飛搭配各項表演,提升展演效果。 資訊科:配合潮流,引進水冷電腦。學生除了會自行動手組裝一般電腦外、也可組裝水冷式電腦。成立資訊服務隊,負責維修電腦教室,打造智光資訊科學生各個可以動手修電腦、提升學生學習成就感。 辦學績效 1.2020年9月21日電子科三年慈班王益柏同學榮獲第五十屆全國技能競賽工業電子組金牌,獎金十二萬元,保送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資訊科二年圓班譚秉家榮獲網頁設計銅牌,獎金四萬元;多媒體設計科二年行班劉暄宇同學,榮獲3D數位遊戲藝術組佳作。 2.籃球隊榮獲新北市108學年度高中職男子籃球賽乙組冠軍;榮獲新北市109學年度高中職男子籃球賽乙組第四名。 3.參加全國中等學校專題及創意製作競賽決賽,資料處理科劉芮汶、童嚴弘、陳品茹、陳仲謙及莊景元同學,榮獲全國第一名。 4.儀隊榮獲全國第三名,獎金六萬元,由國防部嚴德發部長親自頒獎。 5.全國中等學校工商業類科學生技藝競賽佳績如下: 資料處理科榮獲文書處理組第四名(金手獎)、資料處理科榮獲商業簡報組第六名(金手獎)及各科參賽榮獲十二項優勝,成績優異。 專業實用的實習課程 多媒體設計科教學設備 6.全民英檢初級通過21人、中級通過2人;日語檢定N4級通過21人、N3級通過4人、N2級通過2人。 7.智光商工「乙級特色」資料處理科同學報考電腦軟體應用職類、餐飲管理科同學及觀光事業科同學報考飲料調製職類、資訊科同學報考電腦硬體裝修職類、電子科同學報考視聽電子職類及數位電子職類、機械科同學報考銑床──CNC銑床職類、多媒體設計科同學報考印前製成職類。 餐飲管理科實習課程 最值得一提的是,新北市有餐飲管理科及觀光事業科的公私立高職通常不鼓勵同學參加飲料調製乙級檢定考試,主因為培訓過程難度太高;但智光商工師生勇於向前,積極培訓同學,合格通過率極高,近三年度餐飲科及觀光科畢業生持有飲料調製乙級證照共有69張,全校各科近三年畢業生持有乙級證照共有428張。 觀光事業科實習飯店 發展與未來展望 智光商工職業學校在辦學理念是以大乘佛法出世的精神,興辦社會教育,服務社會大眾,並秉承智光大師一生興辦佛教教育與晚年極力獎掖青年之遺志而設校。且在不牴觸政府法令及循學生個人志趣原則下,附設佛學推廣課程,以啟化導人心,傳播菩提種子之效。 智光商工職業學校校長林埔生 智光商工職業學校從1969年開始,由南亭師父編撰德育講義,以佛教與倫理、佛教與民主、佛教與科學為經,更以儒、釋之有關道德者為緯,每班每週僅一節課,而用心之苦,在諸同學之善於體會,明白佛法因果道理。目前日間部設有資料處理科、資訊科、機械科、電子科、餐飲管理科、觀光事業科、多媒體設計科等七科,學生人數近二千人,生源以新北地區國中為主,規模相當龐大。進修部設有資訊科、餐飲管理科,以就業準備為特色課程。學校建置智光大師紀念堂(佛堂)、南亭和尚紀念堂(禮堂)、妙然法師紀念大樓(文物館)、藝文走廊等,古色古香,潛移默化,涵養學生氣質,透過創意、創造、創新,建構成一所學生適性學習、教師專業尊嚴、家長信任參與,且尊重人文關懷之溫馨永續校園,培養多元能力與升學進路的優秀學子,為造福人群而努力。 校園一隅 校園一隅 辦學方向則是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重視學生的適性發展;並培養學生的基本能力、拓展人文的科技素養;鼓勵學生從做中學、引領學生建立信心;涵養學生的職業道德、注重同學的品德教育;強化專業技能的學習、落實輔導同學證照的取得。在新課綱施行之後,更應重視適性揚才培養孩子帶得走的能力,但要老師及家長的觀念面臨挑戰,實際做到跳脫單一考試分數評估孩子的確需要勇氣。父母教導孩子一定要用前瞻的眼光,用多元方式和指標去發現孩子的長處,營造孩子樂於學習且能有成就感的氛圍。 教育決定孩子的未來,把學校辦好,必能獲得掌聲與卓越績效,透過每一位教職員工辛苦而真誠的付出,教學服務不分界,點燃亮點勝一切,培養學生專業核心能力、多元軟實力、厚實的人文與科學素養及發展學校各科特色課程,許學生一個願望,圓學生一個夢想,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找到一條屬於自己未來的出路,發光發熱。 與時俱進的教學設備 專業實用的實習課程 面對知識經濟時代以及高度競爭之國際化環境,國家興盛與產業發展關鍵因素在於優質人力資源。優質人力資源除基本技藝外,更須具備「創新與創意」元素,同時須發揮產業端和商業價值創新,才能提升經濟效益,發揮強國富民之加值功能。審視新世紀發展趨勢,技職教育改革已不能漠視環境變動因素。因此,本校之經營藉由質變力求發展,以能為社會國家培養更符合產業需求之人才。 智光商工未來將更善盡學校社會責任,打造一所讓「教師安心、家長放心、學生開心、社區同心」的優質學府,更自我期許: 成果展示櫥窗 學生實習新聞台 1.專業優質人力資源培養重鎮:孕育「高品質、高品格、高專業」之「三高人才」。 2.成為北臺灣地區之拔尖學府:透過自身改變,建構特色領域,保持區域領航角色。 專業實用的實習課程 3.落實生活教育加值形象認同:優化學生品格素養成長,展現超越現況向上提升作為。 4.提供多元學習技藝精進管道:培養具備修己善群、人文素養及技能先導的優質公民。 5.增進對社會貢獻之廣度深度:建置服務導向意識,盤點師資能量,增進產業競爭力。 6.深耕在地邁向區域走向國際:栽培因應多變環境之專業人才,專業扎根、國際啟航。(擷錄自2021年4月9日《公民新聞網》〈訪問林埔生校長〉) 國際華嚴研究中心 設立緣起與組織架構 臺北華嚴蓮社為結合海內外志同道合的專業研究者,有組織、有計畫地推展華嚴研究,讓華嚴成為二十一世紀的顯學,以承先啟後續佛慧命,特於華嚴專宗學院之下設立國際華嚴研究中心。研究中心分學術交流組、數位典藏組、研究發展組,並於學術交流組下設國際青年華嚴學者學會。 國際華嚴研究中心於2014年4月25日正式成立,即聘請陳英善教授、陳一標教授分別擔任正、副主任至今,並先後敦聘高明道、魏道儒、黃夏年、郭朝順、藍吉富、高柏園等教授為顧問。 臺北市長郝龍斌致贈「弘揚佛法」墨寶一幅以茲勉勵及祝賀 2018年5月,聘任堅融法師為助理研究員,加入華嚴的研究發展、學術交流、課程教學之列。此外,為順利施行研究中心之各項業務,創立至今,先後聘任天聞法師、傅玫青女士、林益丞先生擔任中心執行長,並曾聘任林育民先生擔任「國際青年華嚴學者學會」會長。 賢度院長帶領與會貴賓為中心之成立揭牌 賢度院長頒發聘書,敦聘陳英善教授為中心主任。 賢度院長頒發聘書,敦聘陳一標教授為中心副主任。 賢度院長頒發聘書,敦聘高明道教授為中心顧問。 賢度院長頒發聘書,敦聘魏道儒教授為中心顧問。 賢度院長頒發聘書,敦聘黃夏年教授為中心顧問。 賢度院長頒發聘書,敦聘郭朝順教授為中心顧問。 賢度院長頒發聘書,敦聘藍吉富教授為中心顧問。 賢度院長頒發聘書,敦聘高柏園教授為中心顧問。 中心助理研究員堅融法師 「國際青年華嚴學者學會」首任會長林育民先生 中心第一任執行長天聞法師 中心第二任執行長傅玫青女士 中心第三任執行長林益丞先生 2012至2022年,「學術交流組」和「數位典藏組」皆有相當之工作成果,惟「研究發展組」以中心各成員的研究為主。以下綜述學術交流與數位典藏兩方面之概況。 學術交流組 本中心「學術交流組」所舉辦之學術交流活動,依活動對象之特質,大致可區分為兩類。一為「國際學術研討會」,主要邀請國內外深入研究華嚴學之專家、學者,齊聚交流其從事華嚴研究之成果與心得。二為「國際青年華嚴學者學會」所舉辦之相關活動,主要邀請的對象乃國內外有志研習華嚴之青年學子,盼能培養其從事華嚴學研究所需具備的各種素養,並提供平台使其能與其他華嚴學者有更多研討與交流的機會。 一、國際學術研討會 (一)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2012 年迄今) 華嚴專宗學院創辦人成一和尚於2011年4月27日圓寂,為表彰其對華嚴弘傳之貢獻,華嚴專宗學院自 2012 年起,於每年4月舉辦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成一和尚感恩紀念會,藉此提升華嚴學術研究水平,並推廣華嚴教學,以期培養更多華嚴學者與行者,承傳成一和尚宣揚與踐行華嚴之精神。 2012年第一屆「華嚴一甲子回顧研討會」合影 2013年第二屆「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合影 2014年第三屆「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典禮合影 2015年第四屆「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典禮合影 2016年第五屆「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合影 2017年第六屆「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式合影 2018年第七屆「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式合影 2019年第八屆「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合影 2021年第九屆「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式合影 2020年受到新冠疫情(COVID-19)影響,連年舉辦的「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因而停辦一次。2021年又因疫情之故,僅邀臺灣學者參與發表。2022年採線上會議的方式,將國內外學者匯聚於網絡平台進行學術交流。 2012至2021年,國際華嚴研究中心已舉辦九屆「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共計224人次發表222篇論文。發表學者來自臺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越南、美國、俄羅斯、匈牙利、義大利、斯里蘭卡等地,每年皆有上百位專家學者與民眾慕名而來參與盛會。歷屆「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之成果已上傳至「華嚴專宗學院」官方網站,歷屆發表者之論題類型、論文名稱等資料統整如下。 「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發表總覽 編號 年份 姓名 地區 論題類型 論文名稱 1 2012 釋惠敏 臺灣 華嚴經論研究 《華嚴經》的禪定學:三種類型的四禪說 2 2012 釋自莊 臺灣 華嚴經論研究 《華嚴經.入法界品》德雲比丘章探析——以念佛法門為主 3 2012 高明道 臺灣 華嚴經論研究 試論《華嚴經.離世間品》的「菩薩戒」觀 4 2012 高明道 臺灣 華嚴經論研究 以「如來」一詞的詮釋為例略論唐代《華嚴》注釋研究的一個課題 5 2012 黃連忠 臺灣 華嚴經論研究 華嚴思想哲學範疇系統及其詮釋方法論——以《八十華嚴》與澄觀《華嚴經疏鈔》為中心的探討 6 2012 曹郁美 臺灣 華嚴經論研究 《華嚴經》的精神與旨趣——從佛、菩薩、童子之敘事風格與結構談起 7 2012 陳英善 臺灣 華嚴經論研究 華嚴宗對阿賴耶識的看法——以智儼、法藏為主 8 2012 李治華 臺灣 華嚴宗祖師行誼 智儼生平及其著作考察 9 2012 釋了意 臺灣 華嚴經論研究 初發心與頓悟:論宗密《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中的華嚴禪學 10 2012 闞正宗 臺灣 華嚴歷史與文獻 清初華嚴學的復興——以柏亭續法(1641-1728)為中心 11 2012 陳清香 臺灣 華嚴歷史與文獻 從泰縣光孝寺到臺北華嚴蓮社的華嚴法脈傳承 12 2012 施凱華 臺灣 華嚴與中外思想 華嚴宗密與蕅益智旭於「儒佛教判」之對觀詮釋 13 2012 陳堅 中國 華嚴與諸宗派 「對機說法」與「一門深入」——天台「五重玄義」與華嚴「十玄門」所開出的不同解經路 14 2012 林妙貞 臺灣 華嚴與諸宗派 簡別天台「一念心」與華嚴「如來藏心」所開展之「兩層存有論」及其義涵—試由牟宗三先生之觀點論述之 15 2012 俞懿嫻 臺灣 華嚴與中外思想 華嚴佛學的哲學詮釋——參照懷德海的形上範疇論 16 2012 陳一標 臺灣 華嚴與中外思想 從四法界看西谷啟治空哲學的內涵與發展 17 2012 陳士濱 臺灣 華嚴與中外思想 《華嚴經》的「分形」與「全息」理論哲學觀 18 2012 釋惠謙 臺灣 華嚴與中外思想 華嚴學與近代物理學的對話——以《胡桃裡的宇宙》及《無量之網》為例 19 2012 楊永慶 臺灣 華嚴與現代社會議題 從華嚴經「世主妙嚴品」的『教主難思』談十二年國民教育 20 2012 賴賢宗 臺灣 華嚴經論研究 華嚴教學與字母唱持:南管〈普庵咒〉與《華嚴字母唱誦儀》之研究 21 2012 陳琪瑛 臺灣 華嚴藝術與文學 《華嚴經》的「空間藝術」表現 22 2012 郭祐孟黃韻如 臺灣 華嚴藝術與文學 《華嚴經》所揭示的菩薩住處:以文殊聖地五台山的圖像為研究課題 1 2013 陳英善 臺灣 華嚴與諸宗派 「大」華嚴 vs.「妙」法華——華嚴海之「大」與法華橋之「妙」 2 2013 薩爾吉 中國 華嚴歷史與文獻 試論《華嚴經》的構成與流布——以梵藏文獻為中心 3 2013 崔紅芬 中國 華嚴歷史與文獻 西夏華嚴經論及其傳承研究 4 2013 陳士濱 臺灣 華嚴經論研究 《華嚴經》「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之研究 5 2013 陳琪瑛 臺灣 華嚴藝術與文學 《華嚴經》禮佛行儀之美學意蘊 6 2013 李治華 臺灣 華嚴經論研究 智儼思想來源論考 7 2013 釋會極 臺灣 華嚴經論研究 一闡提與佛種性之探討——以《華嚴一乘教義章集解》為主 8 2013 郭朝順 臺灣 華嚴經論研究 論澄觀《大方廣佛華嚴經疏》的釋經方法 9 2013 劉鹿鳴 中國 華嚴經論研究 澄觀大師、李長者《華嚴經》疏論初探 10 2013 釋了意 臺灣 華嚴經論研究 宗密注疏《圓覺經》中的三聖圓融觀 11 2013 施凱華 臺灣 華嚴與諸宗派 華嚴宗密與天台智者於「一心」圓頓詮釋之對觀 12 2013 陳堅 中國 華嚴與諸宗派 天台宗視野中的《華嚴經》:佛的「博士論文」 13 2013 劉因燦 中國 華嚴與諸宗派 宋初華嚴思想對天台思想之交融——以懷遠的楞嚴學為個案 14 2013 黃英傑 臺灣 華嚴與諸宗派 覺苑的華嚴密教判教觀析探 15 2013 吳忠偉 中國 華嚴歷史與文獻 從「觀心」到「禮懺」——晉水淨源與北宋華嚴的「行為哲學」轉向 16 2013 李萬進 中國 華嚴與諸宗派 圓悟克勤華嚴禪思想研究 17 2013 黃連忠 臺灣 華嚴與諸宗派 華嚴哲學與曹洞禪風的交涉——以宏智正覺與萬松行秀禪學思想為考察中心 18 2013 劉衛林 香港 華嚴與中外思想 嚴羽《滄浪詩話》妙悟說與華嚴哲學思想 19 2013 王紅蕾 中國 華嚴與中外思想 錢謙益與晚明華嚴宗的一段思想因緣 20 2013 闞正宗 臺灣 華嚴歷史與文獻 晚清民國賢首法燈與華嚴人物 21 2013 陳永革 中國 華嚴歷史與文獻 論民國時期(1912-1949)華嚴宗的弘傳及其影響 22 2013 韓煥忠 中國 華嚴歷史與文獻 太虛大師的華嚴思想 23 2013 賴賢宗 臺灣 華嚴與諸宗派 法藏華嚴教學對於唯識學的吸收與轉化 24 2013 孫國柱 中國 華嚴與諸宗派 明末清初曹洞宗禪法的華嚴意涵——以嶺南佛門天然函昰禪師一系為中心 25 2013 曹郁美 臺灣 華嚴經論研究 《華嚴經》中的「世尊」——毘盧遮那、盧舍那、釋迦牟尼三佛之辨 26 2013 許文筆 臺灣 華嚴經論研究 試論海印三昧之修證與境界 27 2013 游祥洲 臺灣 華嚴與現代社會議題 論五十三參「種種業力具莊嚴」的生命教育蘊涵 1 2014 韓煥忠 中國 華嚴歷史與文獻 成一法師的華嚴思想 2 2014 崔中慧 中國 華嚴歷史與文獻 德國收藏吐魯番出土早期《華嚴經》寫本殘片研究 3 2014 陳士濱 臺灣 華嚴經論研究 《華嚴經》「六根互用」之研究 4 2014 胡勇 中國 華嚴經論研究 華嚴義學中的體用哲學思想初探 5 2014 陳琪瑛 臺灣 華嚴藝術與文學 華嚴美學理論之建構 6 2014 周玟觀 臺灣 華嚴藝術與文學 華嚴法界觀中的隱喻探義 7 2014 郝清新 匈牙利 華嚴經論研究 華嚴宗的信仰與修行 8 2014 金易明 中國 華嚴歷史與文獻 漢傳華嚴學之濫觴——世親《十地經論》體系及地論師學派義學探究窺豹 9 2014 釋法音 日本 華嚴經論研究 綜述華嚴宗列祖之彌陀淨土觀——以智儼、法藏、澄觀、宗密為中心 10 2014 李治華 臺灣 華嚴經論研究 智儼的如來藏與佛性思想 11 2014 劉鹿鳴 中國 華嚴經論研究 澄觀大師、李長者《華嚴經》疏論探析(二):華嚴判教 12 2014 向世山 中國 華嚴經論研究 宗密會通主客體的方法論 13 2014 胡可濤 中國 華嚴經論研究 華嚴宗『人學』思想解讀——以宗密《華嚴原人論》為中心 14 2014 釋了意 臺灣 華嚴經論研究 宗密的華嚴禪思想——從法界一心到華嚴禪修行思想的開展 15 2014 李萬進 中國 華嚴經論研究 圭峰宗密的華嚴禪心性論 16 2014 趙錠華 中國 華嚴與諸宗派 天台華嚴圓教思想比較 17 2014 杜保瑞 臺灣 華嚴與諸宗派 論牟宗三談法華經之性格與天台宗原初之洞見 18 2014 索羅寧 俄羅斯 華嚴歷史與文獻 應縣木塔出土《圓教四門問答》初探 19 2014 劉聰 中國 華嚴與中外思想 陽明心學與華嚴思想:以王畿為研究中心 20 2014 黃公元 中國 華嚴與諸宗派 延壽大師與華嚴文化 21 2014 何孝榮 中國 華嚴歷史與文獻 明朝華嚴名僧素庵真節與棲霞寺佛教 22 2014 邢東風 日本 華嚴歷史與文獻 中國華嚴塔概觀 23 2014 陳敏齡 臺灣 華嚴歷史與文獻 西方淨土圖裡的華嚴世界——以「當麻曼荼羅」為例 24 2014 丁海虎 中國 華嚴歷史與文獻 論華嚴學在中國近現代思想史上的復興 25 2014 明成滿 中國 華嚴歷史與文獻 民國佛教報刊對華嚴宗研究的史料價值 26 2014 林光明 臺灣 華嚴宗祖師行誼 持松法師對近代華嚴中興的貢獻 27 2014 黃夏年 中國 華嚴歷史與文獻 七塔寺溥常法師與華嚴學 1 2015 韓煥忠 中國 華嚴歷史與文獻 南亭長老的華嚴思想 2 2015 范觀瀾 中國 華嚴宗祖師行誼 成公長老與我 3 2015 黃夏年 中國 華嚴歷史與文獻 關於月霞法師傳記的芻議——兼評蔣維喬對月霞法師的看法 4 2015 黃公元 中國 華嚴歷史與文獻 杭州海潮寺與華嚴大學 5 2015 陳永革 中國 華嚴歷史與文獻 從「教內別傳」到「華嚴專宗」:論百年華嚴的思想闡釋及其歷史演進 6 2015 張文良 中國 華嚴歷史與文獻 靈辨的虛像與實像——以法藏的《靈辨傳》考察為中心 7 2015 楊維中 中國 華嚴歷史與文獻 明代普泰系、高原明昱系華嚴宗、唯識學傳承考述 8 2015 何孝榮 中國 華嚴歷史與文獻 從高僧到大師:論憨山德清的嶗山生涯 9 2015 胡勇 中國 華嚴歷史與文獻 于闐還是潤洲:《華嚴經》與牛頭山 10 2015 彭無情 中國 華嚴歷史與文獻 于闐佛教與華嚴經典 11 2015 邱高興 中國 華嚴經論研究 《華嚴經〈阿僧祗品〉》中的數量觀念及其闡釋 12 2015 陳英善 臺灣 華嚴宗祖師行誼 教宗賢首.行在彌陀 13 2015 釋法音 日本 華嚴經論研究 論華嚴菩薩道的「清淨信」與「信滿成佛義」 14 2015 賴文英 臺灣 嚴歷史與文獻 「普賢行」與「文殊願」—文殊、普賢二聖信仰探源 15 2015 李萬進 中國 華嚴經論研究 華嚴宗金獅三性研究 16 2015 沈順福 中國 華嚴與中外思想 性起與華嚴宗哲學的基本問題 17 2015 董群 中國 華嚴經論研究 從宗密的《原人論》看華嚴宗判教觀的發展 18 2015 趙錠華 中國 華嚴與諸宗派 略論天台華嚴的止觀思想 19 2015 杜保瑞 臺灣 華嚴與諸宗派 對牟宗三詮釋天臺宗五時八教觀對比華嚴宗的反思 20 2015 陳士濱 臺灣 華嚴與諸宗派 《華嚴經》與《中論》「緣起性空」哲學思想研究—以〈十定品〉及〈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經文為例 21 2015 李治華 臺灣 華嚴與諸宗派 《楞嚴經》與《圓覺經》的交涉——以華嚴宗的詮釋為主 22 2015 索羅寧 俄羅斯 華嚴歷史與文獻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依普賢行願略禮懺念誦儀》初探 23 2015 崔紅芬 中國 華嚴歷史與文獻 西夏文《普賢行願品》疏序譯釋及相關問題考證 24 2015 陳紅兵 中國 華嚴與中外思想 法藏法界緣起論的生態世界觀意義 25 2015 釋果琴 美國 華嚴藝術與文學 英譯《華嚴疏鈔》的重重挑戰 26 2015 劉衛林 中國 華嚴藝術與文學 唐宋詩學造境說與華嚴哲學思想 27 2015 周玟觀 臺灣 華嚴藝術與文學 朝聖、返俗與修道之旅——《華嚴經.入法界品》善財童子行旅譬喻探義 28 2015 米德昉 中國 華嚴藝術與文學 大足多寶塔宋代五十三參造像的考察 29 2015 趙曉星 中國 華嚴藝術與文學 莫高窟第 361 窟的華嚴主尊——莫高窟第 361 窟研究之十二 30 2015 許淳熙 中國 華嚴藝術與文學 華嚴藝術的特徵與米芾書法 1 2016 韓煥忠 中國 華嚴宗祖師行誼 南亭和尚對孝道的弘揚 2 2016 李萬進 中國 華嚴歷史與文獻 簡析常惺法師的華嚴法界觀 3 2016 張愛萍 中國 華嚴歷史與文獻 《華嚴宗佛祖傳》中伯亭續法之教觀思想初探 4 2016 陳英善 臺灣 華嚴經論研究 華嚴大海十相 5 2016 釋惠敏釋法樂 臺灣義大利 華嚴經論研究 《華嚴經》修慈法門與于闐語《贊巴斯特之書》第三章之禪觀分析 6 2016 楊維中 中國 華嚴經論研究 《華嚴經十地品》所言十地的修行諸行相略述 7 2016 黃夏年 中國 華嚴經論研究 《華嚴經》與海洋文明——以世界海為例 8 2016 林孟蓉 臺灣 華嚴經論研究 論《華嚴經》中「五十三參」之多元意義與文化交涉 9 2016 金子昭 日本 華嚴經論研究 《華厳経》〈入法界品〉の現代的意義 10 2016 李治華 臺灣 華嚴經論研究 智儼唯心思想的發展脈絡 11 2016 釋普超 中國 華嚴經論研究 從《十地經論》「六相」思想論智儼法師華嚴學的哲學意蘊 12 2016 林建勳 臺灣 華嚴經論研究 法藏大師「無盡說」表述對華嚴教法的意義 13 2016 劉鹿鳴 中國 華嚴經論研究 澄觀大師、李長者《華嚴經》疏論探析(三) 14 2016 王富宜 中國 華嚴經論研究 論澄觀對慧苑「迷真異執教」的批判 15 2016 釋法音 日本 華嚴經論研究 論印度哲學之〈puruṣa 原人〉與宗密所論〈原人〉究竟有無思想關連性?—以回應李志夫教授所問宗密〈原人〉之語義問題 16 2016 董群 中國 華嚴經論研究 華嚴理事觀對於中國傳統本土哲學的超越 17 2016 俞懿嫻 臺灣 華嚴經論研究 方東美論華嚴法界緣起 18 2016 越建東釋如碩 臺灣 華嚴經論研究 「別理隨緣」的再探討 19 2016 釋果琴 美國 華嚴經論研究 華嚴疏鈔的重重英譯法 20 2016 張凱 中國 華嚴歷史與文獻 敦煌出土地論文獻中的佛身說 21 2016 崔中慧 香港 華嚴歷史與文獻 敦煌藏經洞出土北魏《華嚴經》寫本研究 22 2016 崔紅芬 中國 華嚴歷史與文獻 《圓覺經》及相關經典的考證——以黑水城、拜寺溝方塔文獻為主 23 2016 陳俊吉 臺灣 華嚴藝術與文學 唐五代〈入法界品〉經變圖像發展探究 24 2016 陳清香 臺灣 華嚴藝術與文學 華嚴蓮社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圖的圖像探討 25 2016 米德昉 中國 華嚴藝術與文學 川渝地區柳柳本尊一系佛教造像體系中的華嚴題材 26 2016 吳新欽 臺灣 華嚴藝術與文學 康有為佛語書法中的華嚴思維傳播 27 2016 張勇 中國 華嚴藝術與文學 帝網天珠:華嚴詩性精神譾論 28 2016 桑寶靖 中國 華嚴藝術與文學 論華嚴宗對唐人詩歌創作的影響 29 2016 周玟觀 臺灣 華嚴藝術與文學 觀無生性,味無差別——論華嚴經教的身體概念譬喻與文化特殊性 1 2017 李玉珍 臺灣 華嚴宗祖師行誼 華嚴蓮社的法脈與祖庭 2 2017 牟立邦 臺灣 華嚴歷史與文獻 月霞法師與近代中國佛教的轉型復興——華嚴大學的創辦和延續 3 2017 韓煥忠 中國 華嚴與中外思想 南亭長老對《老子》的融會貫通 4 2017 郭朝順 臺灣 華嚴與中外思想 《華嚴經》的哲學基本問題 5 2017 楊維中 中國 華嚴經論研究 論華嚴宗對《華嚴經十地品》的繼承與發展——以「染淨緣起」與「法界圓融」為例 6 2017 李治華 臺灣 華嚴經論研究 智儼的緣起思想—從唯心到法界緣起 7 2017 釋法音 日本 華嚴經論研究 論法藏撰《梵網經菩薩戒本疏》之特色——與智顗說《菩薩戒義疏》之比較 8 2017 劉鹿鳴 中國 華嚴經論研究 澄觀大師、李長者《華嚴經》疏論探析(四):圓教義 9 2017 邢東風 日本 華嚴歷史與文獻 學者乎?神人乎?—從神話傳說看歷史上的李長者像 10 2017 李志夫 臺灣 華嚴經論研究 原《原人論》之原人 11 2017 金易明 中國 華嚴經論研究 圭峰宗密融貫三教思想的背景、旨趣、影響芻議——以宗密法師《華嚴原人論》相關內容為依據 12 2017 金子昭 日本 華嚴與中外思想 從哲學人類學來看《原人論》的現代性意義 13 2017 董 群 中國 華嚴經論研究 論圭峰宗密對於清涼澄觀華嚴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以「法界」概念解釋和十重唯識(心)觀為個案 14 2017 施凱華 臺灣 華嚴經論研究 華嚴宗密《起信論疏注》於「圓覺真心」之詮釋進路 15 2017 陳英善 臺灣 華嚴與諸宗派 華嚴.禪之關係——深明法界觀 好喫趙州茶 16 2017 李萬進 中國 華嚴與諸宗派 法眼文益華嚴禪思想研究 17 2017 陳敏齡 臺灣 華嚴與諸宗派 黃檗獨湛與華嚴思想—兼論佛教融合主義(syncretism)的根底 18 2017 張愛萍 中國 華嚴經論研究 達天通理及其華嚴思想特點淺析 19 2017 劉因燦 中國 華嚴歷史與文獻 《釋摩訶衍論》與 10-13 世紀的中土華嚴學 20 2017 崔紅芬 中國 華嚴歷史與文獻 元代重修《清涼國師妙覺塔記》考略 21 2017 徐銘謙 臺灣 華嚴歷史與文獻 《華嚴一乘分齊章義苑疏》版本體例考辨 22 2017 吳新欽 臺灣 華嚴歷史與文獻 隋代敦煌袁敬姿所寫華嚴經寫卷的傳播 23 2017 崔中慧 香港 華嚴歷史與文獻 北朝華嚴經刻經初步考察 24 2017 陳俊吉 臺灣 華嚴藝術與文學 宋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圖成因探究 25 2017 桑寶靖 中國 華嚴藝術與文學 論蘇軾的華嚴禪觀及其詩歌創作 26 2017 范文俊 越南 華嚴歷史與文獻 越南華嚴經歷史與思想 27 2017 俞懿嫻 臺灣 華嚴與中外思想 華嚴與懷德海論「理」與「事」 28 2017 周玟觀 臺灣 華嚴藝術與文學 從「詞彙」層面探討《華嚴經》之「譬喻映射」現象——以身體概念域為主 29 2017 米德昉 中國 華嚴藝術與文學 12-13 世紀川渝佛教「趙智鳳派」及其石窟造像 30 2017 林建勳 臺灣 華嚴藝術與文學 華嚴三祖法藏大師「金獅子」與「十鏡」比喻之研究 1 2018 韓煥忠 中國 華嚴與中外思想 南亭長老對《論語》的融會貫通 2 2018 牟立邦 臺灣 華嚴宗祖師行誼 南亭法師與戰後台灣華嚴宗的茁壯 3 2018 侯坤宏 臺灣 華嚴歷史與文獻 蔣維喬與《華嚴經疏鈔》 4 2018 張愛萍 中國 華嚴宗祖師行誼 伯亭續法及其《首楞嚴經灌頂疏》 5 2018 楊維中 中國 華嚴歷史與文獻 元代大都以寶集寺為核心的華嚴宗傳承考述 6 2018 簡凱廷 臺灣 華嚴歷史與文獻 晚明華嚴南方系戒雷道震(1601-1641)考略 7 2018 劉因燦 中國 華嚴歷史與文獻 華嚴宗雲棲法系考論 8 2018 金易明 中國 華嚴經論研究 華嚴十地及世親菩薩《十地經論》義理思想芻議 9 2018 李治華 臺灣 華嚴經論研究 智儼的五教判 10 2018 陳英善 臺灣 華嚴經論研究 法藏大師對般若真空之看法 11 2018 劉鹿鳴 中國 華嚴經論研究 李長者解迷顯智成悲十明論抉擇談 12 2018 朴眞暎 美國 華嚴經論研究 Li Tongxuan and Huayan Buddhism 13 2018 李萬進 中國 華嚴經論研究 圭峰宗密本覺真心思想研究 14 2018 董群 中國 華嚴經論研究 宗密的倫理思想研究:以孝論為中心 15 2018 黃連忠 臺灣 華嚴與諸宗派 從《華嚴法界玄鏡》與《寶鏡三昧歌》論華嚴思想與曹洞禪觀的交涉 16 2018 崔紅芬 中國 華嚴歷史與文獻 五臺山南山寺印公碑考證 17 2018 郭磊 韓國 華嚴歷史與文獻 高麗知訥的《華嚴論節要》研究 18 2018 陳俊吉 臺灣 華嚴歷史與文獻 十一至十三世紀華嚴經變探究:以黑水城出土文獻為例 19 2018 吳國聖 臺灣 華嚴歷史與文獻 西夏文華嚴經中的孝 20 2018 陳士濱 臺灣 華嚴與中外思想 《華嚴經》〈離世間品〉之時空科學觀 21 2018 紀俊吉 臺灣 華嚴與中外思想 華嚴思想對教育哲學的啟示 22 2018 陳一標 臺灣 華嚴與諸宗派 從法界義的確立看華嚴與唯識的差異 1 2019 鄭阿財 臺灣 華嚴歷史與文獻 從敦煌本《華嚴經》論晉譯五十卷本與六十卷本的相關問題 2 2019 程恭讓 中國 華嚴經論研究 《華嚴經.十地品》第七地「方便慧」(「慧方便」)譯語及所反映初期大乘經典的思想動向 3 2019 吳國聖 臺灣 華嚴歷史與文獻 《華嚴經》「如孝子心」的梵藏漢文本對勘問題:論《華嚴經》的版本異同 4 2019 林欣儀 臺灣 華嚴歷史與文獻 晉唐時期漢譯華嚴經中的醫藥譬喻與療病觀 5 2019 釋堅融 臺灣 華嚴經論研究 唐代《華嚴》注疏的「深心」詮釋演變 6 2019 西野翠 日本 華嚴經論研究 『華厳経』と『維摩経』 7 2019 伊藤眞 日本 華嚴經論研究 Teachings on Karmic Retribution in the Huayan jing and Zhancha jing 8 2019 李治華 臺灣 華嚴經論研究 《楞嚴經》與華嚴法界觀門之關涉 9 2019 陳英善 臺灣 華嚴經論研究 聽見華嚴——從悉曇字顯華嚴一乘緣起 10 2019 楊維中 中國 華嚴經論研究 華嚴宗佛性思想的特質——「五教佛性」與「即生即佛」 11 2019 李萬進 中國 華嚴經論研究 智儼法界緣起思想研究 12 2019 張文良 中國 華嚴經論研究 法藏的如來藏緣起說及其理論意義 13 2019 業露華 中國 華嚴宗祖師行誼 法藏大師燃指因緣略探 14 2019 索羅寧 俄羅斯 華嚴歷史與文獻 宗密思想在西夏的發展:《心地法門文》與西夏佛教中的「頓漸」 15 2019 陳劍鍠 香港 華嚴宗祖師行誼 續法《楞嚴經勢至念佛圓通章疏鈔》判釋「稱名念佛」的義理辨析 16 2019 韓煥忠 中國 華嚴經論研究 吹萬廣真對《華嚴經》的禪學解讀 17 2019 黃惠菁 臺灣 華嚴藝術與文學 北宋居士對華嚴思想的接受——以蘇軾、張商英為觀察核心 18 2019 陳俊吉 臺灣 華嚴藝術與文學 宋遼金時期華嚴教主手印造像初探:兼論佛門問訊手印意涵 19 2019 周玟觀 臺灣 華嚴藝術與文學 明清華嚴傳承史料中的靈驗敘事及隱喻 20 2019 朴眞暎 美國 華嚴與中外思想 Ethical Imagination: Huayan Buddhism and Postmodern Ethics 21 2019 崔紅芬 中國 華嚴與現代社會議題 法界緣起觀對構建當代人間淨土的思考 22 2019 闞正宗 臺灣 華嚴歷史與文獻 民國華嚴經疏鈔編印始末——以徐蔚如(1878-1937) 的問題發現為中心 23 2019 姚彬彬 中國 華嚴歷史與文獻 晚近新儒家的華嚴思想探析 24 2019 郭磊 韓國 華嚴歷史與文獻 韓國古代華嚴典籍的傳來與刊行 25 2019 范文俊 越南 華嚴歷史與文獻 越南陳朝 (1225-1400) 華嚴思想論述 26 2019 Waruni Tenna-koon 斯里蘭卡 華嚴藝術與文學 Hua-yen Buddhism in the Lines of Selected Poetry 27 2019 Madu-godage Dilani 斯里蘭卡 華嚴藝術與文學 Spread of Hua Yen Buddhism in the World and its Impact on Beat Poetry 1 2021 吳國聖 臺灣 華嚴歷史與文獻 《華嚴經》〈入法界品〉中的犬與馬:梵藏漢諸語對勘 2 2021 李治華 臺灣 華嚴藝術與文學 《華嚴經.覺林菩薩偈》新詮——從傳統判教與當代影藝詮釋 3 2021 黃惠菁 臺灣 華嚴藝術與文學 論北宋楊傑對華嚴思想的接受 4 2021 鄭阿財 臺灣 華嚴歷史與文獻 敦煌本與北宋刻本毗盧藏五十華嚴之考察 5 2021 陳英善 臺灣 華嚴經論研究 華嚴菩薩道之無疲厭行 6 2021 蔡耀明 臺灣 華嚴經論研究 《 華 嚴 經. 入 法 界 品》「 普 眼」(samanta-netra)法門:梵文本之翻譯與義理之研究 7 2021 釋堅融 臺灣 華嚴經論研究 《淨行》願文的翻譯與詮釋──從「善解方便迴向」和「當願眾生」談起 8 2021 高柏園 臺灣 華嚴與中外思想 論唐君毅對華嚴性起思想的理解與詮釋 「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歷屆發表論文類型統計表 論文類型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1 華嚴宗祖師行誼 1 0 1 2 1 1 2 2 0 華嚴經論研究 9 8 10 4 16 9 7 10 3 華嚴與中外思想 5 2 1 2 0 4 3 1 1 華嚴與現代社會議題 1 1 0 0 0 0 0 1 0 華嚴與諸宗派 2 9 3 4 0 3 2 0 0 華嚴歷史與文獻 2 6 10 12 5 8 8 8 2 華嚴藝術與文學 2 1 2 6 7 5 0 5 2 合計篇數 22 27 27 30 29 30 22 27 8 「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歷屆發表者地區統計表 地區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1 臺灣 21 15 8 6 12 14 11 10 8 中國 1 11 15 21 14 11 9 8 0 香港 0 1 0 0 1 1 0 1 0 日本 0 0 2 1 2 3 0 2 0 韓國 0 0 0 0 0 0 1 1 0 越南 0 0 0 0 0 1 0 1 0 美國 0 0 0 1 1 0 1 1 0 俄羅斯 0 0 1 1 0 0 0 1 0 匈牙利 0 0 1 0 0 0 0 0 0 義大利 0 0 0 0 1 0 0 0 0 斯里蘭卡 0 0 0 0 0 0 0 2 0 合計人數 22 27 27 30 31 30 22 27 8 (二)東亞視域下的華嚴思想國際研討會(2015 年) 2015年4月「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期間,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謝世維主任來訪臺北華嚴蓮社,表示正在規畫關於「東亞華嚴」的研討會,希望華嚴專宗學院可以共同成就。華嚴專宗學院院長賢度法師與研究所副所長、國際華嚴研究中心副主任陳一標教授認為,學院長期以來致力推廣華嚴思想,透過課程、研討會、青年論壇等形式,接引更多人投入華嚴學的研究,既然華人宗教研究中心有此心意,學院樂於成就予以協助。雙方合作的因緣,由此開始。 2015年9月6日,華嚴專宗學院與政大華人宗教研究中心、人文中心共同舉辦了「東亞視域下的華嚴思想國際研討會」,廣邀日本、韓國、臺灣專家學者至臺北華嚴蓮社發表論文及參與研討,藉此提升華嚴學術研究水平,並推廣東亞華嚴學,建立東亞華嚴學的交流平台。 在研討過程當中,與會學者以各自的區域和學術領域進行東亞華嚴義理思想的比較研究、東亞各宗華嚴思想之交涉、東亞華嚴法脈與道場的歷史發展、東亞華嚴哲學與儒道思想及文學詮釋等研究主題的討論。企盼藉此研討會平台,使臺灣、日本、韓國的華嚴學者在交流基礎上,能進一步探討東亞華嚴研究與發展,並建立東亞華嚴學的新研究領域。 「東亞視域下的華嚴思想國際研討會」宣傳海報 「東亞視域下的華嚴思想國際研討會」大合影 (三)百年華嚴論壇 (2015年迄今) 江蘇常熟興福寺高僧明德輩出,特別是近代曾於此處興辦華嚴大學,高僧月霞、應慈、持松和尚等皆曾主持寺務,為中國華嚴的復興做出了重要貢獻。承此餘緒,智光、南亭、成一和尚等高僧創辦臺北華嚴蓮社。 雙方2014年5月20日於興福寺舉行會談,簽訂合作備忘錄,旨在共同合作推動華嚴的弘傳,以期深化華嚴教育與文化等方面之交流。備忘錄中即記載:華嚴蓮社同意協助興福寺舉辦「百年華嚴論壇」學術研討會,並共同研議研討會論文等出版事宜。 賢度董事長主持華嚴蓮社與江蘇常熟興福寺簽署合作備忘錄座談會 在本研究中心協助下,2015至2018年間,興福寺舉辦了四屆「百年華嚴論壇」。第一屆共計52位學者,發表49篇論文,論文內容收錄於《華嚴學研究》第一輯,於2017年7月出版。第二屆共計43位學者,發表42篇論文,論文內容收錄於《華嚴學研究》第二輯,於2017年9月出版。第三屆共計44位學者,發表43篇論文,論文內容收錄於《華嚴學研究》第三輯,於2018年8月出版。第四屆共計55位學者,發表54篇論文,論文內容收錄於《華嚴學研究》第四輯,於2019年11月出版。2019至2021年,受新冠疫情影響,論壇暫停舉辦。 至2019年,《華嚴學研究》共出版四輯。 2015年首屆「百年華嚴論壇」開幕典禮,右二為華嚴專宗學院院長賢度法師。 2015年首屆「百年華嚴論壇」與會教界人士及學者專家合影 2016 年第二屆「百年華嚴論壇」開幕典禮,右四為華嚴專宗學院院長賢度法師。 2016年第二屆「百年華嚴論壇」開幕式後合影 2017年第三屆「百年華嚴論壇」貴賓與學者大合影 2018年第四屆「百年華嚴論壇」大合影 二、「國際青年華嚴學者學會」所舉辦之活動 (一)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2012年迄今) 為促進華嚴學的學術交流與推廣,並提升華嚴學研究之品質,以培養更多華嚴學者。自2012年起,每年以「華嚴學」為主題,廣邀大專院校或佛學研究所,已畢業或在學、專攻華嚴領域的碩博士生,於「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發表論文,並為各篇論文邀請對該主題有深入研究的學者專家進行講評,亦提供與會人士問答討論的時間,使各位與會學者能充分交流。 2012至2019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於臺北華嚴蓮社四樓講堂舉行會議。2020年受國際新冠疫情影響,會議停辦一次。2021年復辦會議,但由於疫情尚未完全平息,故會議全部改以線上進行,並於YouTube平台直播。 2012至2021年之間,共已舉辦九屆「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共計113人發表論文。發表學者來自臺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越南、新加坡等地。論題內容涵蓋「華嚴宗祖師行誼」、「華嚴經論研究」、「華嚴與中外思想」、「華嚴與現代社會議題」、「華嚴與諸宗派」、「華嚴歷史與文獻」、「華嚴藝術與文學」等類型。歷屆發表者之論題類型、論文名稱等資料統整如下。 「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發表總覽 編號 年份 姓名 地區 論題類型 論文名稱 1 2012 雒少鋒 中國 華嚴經論研究 華嚴宗一多論探微 2 2012 錢怡君 臺灣 華嚴經論研究 宗密《原人論》合會意涵之重構與分析 3 2012 釋正持 臺灣 華嚴經論研究 澄觀《華嚴經疏.十地品》四至六地菩薩之修行特色 4 2012 釋宏育 臺灣 華嚴與諸宗派 華嚴與天台之佛身觀探討 5 2012 釋道元 臺灣 華嚴經論研究 《華嚴經.入法界品》神變人物之特色 6 2012 郭秀年 臺灣 華嚴歷史與文獻 從北齊時代之碑銘試論當時之華嚴信仰 1 2013 袁大勇 中國 華嚴經論研究 論《大乘起信論》在法藏五教——四宗判教體系中的地位 2 2013 釋正持 臺灣 華嚴經論研究 《華嚴經疏.十地品》九地、十地菩薩之修行特色 3 2013 釋道輔 臺灣 華嚴與諸宗派 華嚴與禪——禪宗諸祖對華嚴義理之引述與應用 4 2013 郭秀年 臺灣 華嚴經論研究 論華嚴思想之「相即」概念 5 2013 呂昂 中國 華嚴經論研究 本生類的淡化與《華嚴經》的建構——《華嚴經.入法界品》本事研究 6 2013 劉光雨 中國 華嚴歷史與文獻 華嚴三聖信仰研究──以巴蜀地區為中心 7 2013 孫國柱 中國 華嚴歷史與文獻 嶺南佛門天然一系的華嚴因緣——以明清之際逃禪現象為背景 8 2013 雒少鋒 中國 華嚴與中外思想 八十卷《華嚴經》中毘盧遮那佛本願救度的哲學詮釋 9 2013 郭磊 韓國 華嚴歷史與文獻 《華嚴經問答》與《錐洞記》關係考 10 2013 釋貫孝 中國 華嚴經論研究 《華嚴經》中菩薩代眾生苦之探究 11 2013 釋天承 臺灣 華嚴經論研究 《華嚴經》「異生世主」三學實踐研究——「以普遍吉祥無垢光夜神」為例 12 2013 楊祖榮 中國 華嚴經論研究 四門義理與法界緣起——以《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為中心 13 2013 丁建華 中國 華嚴歷史與文獻 論華嚴宗對中觀學的繼承與改造——以《肇論集解令模鈔》為例 1 2014 高豪哲 中國 華嚴祖師行誼 成一法師弘傳華嚴思想及其回應時代挑戰發微 2 2014 鄭興中 中國 華嚴與諸宗派 地論「體義說」與華嚴「法界緣起」——地論與華嚴思想比較研究 3 2014 呂昂 中國 華嚴經論研究 完滿與傳播:佛教捨身思想之推進——論《華嚴經》與《報恩經》捨身本生的不同傾向 4 2014 林益丞 臺灣 華嚴經論研究 《涅槃經》十地菩薩佛性論:淨影慧遠基於「華嚴十地」的理解 5 2014 釋昌如 中國 華嚴經論研究 法藏大師「十重唯識」研究 6 2014 釋天承 臺灣 華嚴歷史與文獻 從華嚴蓮社法脈淵源論近現代華嚴教學弘化之復興 7 2014 楊祖榮 中國 華嚴歷史與文獻 本嵩《華嚴法界觀通玄記》三題 8 2014 釋見吾 臺灣 華嚴歷史與文獻 華嚴宗與《首楞嚴經》註疏的關係——以長水子璿為中心 9 2014 陳文博 中國 華嚴歷史與文獻 明代慧因寺興廢考 10 2014 孫少飛 中國 華嚴與諸宗派 圓悟克勤及其禪與華嚴思想的交涉 11 2014 徐郁縈 新加坡 華嚴歷史與文獻 元明時期「血書華嚴」之因緣初探 12 2014 賴玉梅 臺灣 華嚴經論研究 《華嚴經》發願思想之特色 13 2014 釋慧本 越南 華嚴與現代社會議題 華嚴淨土思想的德育理念 14 2014 易中亞 中國 華嚴與中外思想 作為解釋方法的華嚴宗義理——淺談袁中道〈導莊.齊物論〉「以華嚴解莊」 15 2014 釋海門 臺灣 華嚴經論研究 《華嚴經.入法界品》敘事研究——以楊義《中國敘事學》為方法論 1 2015 蔡長志 臺灣 華嚴經論研究 華嚴宗之緣起觀——以法藏思想為主 2 2015 王嘉威 中國 華嚴與諸宗派 華嚴真空觀對天台三觀的涵攝 3 2015 鄭興中 中國 華嚴經論研究 凈影慧遠判教觀略辯——兼論華嚴判教 4 2015 稂荻 中國 華嚴經論研究 法界緣起之特色分析 5 2015 釋理揚 臺灣 華嚴經論研究 法藏「性相通融」的詮釋 6 2015 范明麗 臺灣 華嚴與現代社會議題 當代醫療方式轉向生命療癒之進路——以華嚴圓融思想為導向 7 2015 張翔 中國 華嚴藝術與文學 中國長江流域的華嚴三聖造像研究 8 2015 郭磊 韓國 華嚴歷史與文獻 新羅五臺山文殊信仰探源 9 2015 武紹衛 中國 華嚴歷史與文獻 山.城.天下:唐五代五臺山文殊信仰的傳播路線 10 2015 郭秀年 臺灣 華嚴經論研究 華嚴法藏「相即」思想之表現 11 2015 釋養行 臺灣 華嚴與諸宗派 祩宏援引澄觀《華嚴經疏鈔》思想入《阿彌陀經疏鈔》的解經方式 12 2015 劉興松 臺灣 華嚴與諸宗派 雲棲大師如何以華嚴圓頓教疏釋淨土的宗趣 13 2015 周延霖 臺灣 華嚴與中外思想 語言、概念對於真理或意義體系的理解困境——龍樹《中論》與法藏《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的四句分析 14 2015 李雨鍾 臺灣 華嚴與中外思想 「理事無礙」與「事事無礙」之間的主體實踐——從西谷啟治看華嚴思想史上的爭議性問題 15 2015 吳國聖 臺灣 華嚴歷史與文獻 華嚴經典中的「牛頭」:以梵、于闐、漢、藏、滿文等佛經譯本為主的討論 16 2015 師瑞 中國 華嚴與中外思想 略議華嚴宗視域中的老莊觀 17 2015 平燕紅 中國 華嚴與中外思想 《原人論發微錄》的儒佛之辯 18 2015 邵佳德 香港 華嚴歷史與文獻 近代女性居士與華嚴一宗之發展——以羅迦陵、何張蓮覺及孫張清揚為例 19 2015 韓朝忠 中國 華嚴祖師行誼 應慈法師佛學思想蠡測 1 2016 釋宏坤 中國 華嚴經論研究 論華嚴之「富貴」 2 2016 釋天運 臺灣 華嚴經論研究 普賢行願之發微 3 2016 釋真地 臺灣 華嚴經論研究 從《華嚴經.淨行品》探討慈悲心培養 4 2016 韓瑞 中國 華嚴經論研究 法藏「五教十宗」判教思想辨析 5 2016 陳宗元 臺灣 華嚴與諸宗派 法藏與陳那在三性上理解的特殊性 6 2016 連健亨 臺灣 華嚴與中外思想 中國夢觀念與華嚴思想的相遇——以雲山夢語摘要為論 7 2016 吳海明 中國 華嚴與中外思想 論法藏本體論對唐君毅思想的影響 8 2016 崔韓穎 中國 華嚴與中外思想 宗密與朱熹道統譜系的確立 9 2016 釋堅元 臺灣 華嚴經論研究 華嚴宗對地藏菩薩救度重心轉向之初探 10 2016 釋透靜 中國 華嚴經論研究 《華嚴經》發光地五神通之研究 11 2016 易中亞 中國 華嚴與現代社會議題 常惺法師對華嚴的理解和應用 12 2016 賴學輝 中國 華嚴祖師行誼 民國華嚴僧教育——以釋慈舟的興學活動為例 13 2016 郭磊 韓國 華嚴歷史與文獻 韓國古代菩薩住處信仰的形成 14 2016 余怡 臺灣 華嚴與諸宗派 《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與華嚴思想之融攝 1 2017 釋養行 臺灣 華嚴經論研究 《華嚴經.入法界品》對菩薩依報及正報述敘所展現的福德利生觀 2 2017 釋德安 中國 華嚴經論研究 華嚴初發菩提心教法指要 3 2017 蘇相君 中國 華嚴經論研究 「一真法界」概念內涵之豐富化——從唯識今學、密教到李通玄及澄觀前期 4 2017 馮世綱 臺灣 華嚴與中外思想 由胡賽爾「現象學」再探華嚴宗的「法界觀」 5 2017 莊慧娟 臺灣 華嚴藝術與文學 莫高窟 85 窟「入法界品」圖像與榜題析論 6 2017 武紹衛 中國 華嚴藝術與文學 印圖中的信仰:從《一乘法界圖》到回文《般心讚》——兼論普通僧眾對圖像、圖形的製作與運用 7 2017 釋果淳 中國 華嚴經論研究 遠行地菩薩的「純無相觀」和「不退轉位」之義涵 8 2017 平燕紅 日本 華嚴歷史與文獻 《普勸僧俗發菩提心文》的校注 9 2017 謝獻誼 臺灣 華嚴歷史與文獻 從《物不遷正量論》試探空印鎮澄的華嚴學思特點 10 2017 梁峻銘 中國 華嚴歷史與文獻 言說與修行——淺析淨影慧遠〈證教兩行義〉 11 2017 張旭 中國 華嚴歷史與文獻 黑水城《華嚴感通靈應傳記》初探 12 2017 釋覺雲 臺灣 華嚴經論研究 《十住毘婆沙論》中念佛法門之探究 13 2017 高亮 中國 華嚴祖師行誼 常惺法師的佛法救國論 14 2017 釋天映 臺灣 華嚴與諸宗派 方便智探究——《華嚴經.十地品》與縱橫家思想會通 15 2017 釋法忍 中國 華嚴與諸宗派 從原始佛教到大乘初期般若中道思想的源流及其對中國華嚴宗的影響 1 2018 釋道禮 臺灣 華嚴歷史與文獻 奈良時期日本華嚴宗——以《華嚴宗章疏》初傳與祖庭東大寺為探討 2 2018 張翔 中國 華嚴藝術與文學 試論婆羅浮屠華嚴圖像的幾種基本圖式 3 2018 陸杰峰 中國 華嚴經論研究 智儼對般若思想的創造性詮釋——以《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略疏》為中心 4 2018 賴學輝 中國 華嚴歷史與文獻 從華嚴義學到華嚴宗——應慈法師復興華嚴之路 5 2018 釋德安 中國 華嚴經論研究 華嚴初發菩提心觀法淺見 6 2018 釋宏源 臺灣 華嚴經論研究 華嚴行中地前之體與戒的一個問題 7 2018 陳文慶 中國 華嚴歷史與文獻 宋槧《冥樞會要》與宋代臨濟宗的華嚴轉向 8 2018 陳廷嘉 臺灣 華嚴與中外思想 從「理事無礙法界」到「事事無礙法界」的實踐問題——從西田哲學與西谷哲學談起 9 2018 趙化雨 中國 華嚴與諸宗派 印光法師的華嚴學說 10 2018 孫嚴 中國 華嚴歷史與文獻 華嚴大學研究 1 2019 張文婷 臺灣 華嚴歷史與文獻 政治視角下的八十卷《華嚴經》的翻譯及其譯場組織 2 2019 釋天映 臺灣 華嚴經論研究 現前地和遠行地探究——以《華嚴經.十地品》為主 3 2019 釋隆明 日本 華嚴經論研究 李通玄五十三參相關釋文之研究——以德雲比丘為中心 4 2019 張宇心 中國 華嚴經論研究 慧苑的根機論及其與法藏教學的關係——以「教所被機」釋義為中心 5 2019 譚井陽 中國 華嚴經論研究 論法藏在《大乘起信論義記》中的思想嬗變 6 2019 魏藝 日本 華嚴歷史與文獻 南朝講經注疏對《華嚴經》的接受 7 2019 釋知文 臺灣 華嚴經論研究 試論《華嚴經》敘事模型及其象徵解讀的新方向 8 2019 平燕紅 日本 華嚴歷史與文獻 玉溪延俊小考 9 2019 劉鐔靖 臺灣 華嚴歷史與文獻 論《大方廣佛華嚴經感應傳》的「法藏因素」與傳播關係 10 2019 陳廷嘉 臺灣 華嚴與諸宗派 華嚴學作為「禪淨合一」的一種方法——雲棲袾宏「禪淨合一」的實踐可能 11 2019 林悟石 臺灣 華嚴與諸宗派 無情即法身:禪宗系譜中的南陽慧忠之無情教義與華嚴思想 1 2021 釋德安 中國 華嚴經論研究 試論裴休的發菩提心觀——以《普勸僧俗發菩提心文》為主 2 2021 王凱 中國 華嚴歷史與文獻 宋代華嚴一系《圓覺經》注疏及其特點 3 2021 吳卿 中國 華嚴與中外思想 方以智「公因反因」說摭論——以《藥地炮莊》為中心 4 2021 劉雪玲 中國 華嚴歷史與文獻 善財圖贊梳理與頌贊文本研讀 5 2021 李庚道 臺灣 華嚴歷史與文獻 試析《華嚴經》信仰對佛教法儀的影響——以〈華嚴會〉曲為對象 6 2021 釋德存 中國 華嚴歷史與文獻 炳靈寺 169 窟第 6 龕中建弘題記與華嚴十方佛研究 7 2021 釋慧法 中國 華嚴歷史與文獻 《華嚴經》音寫詞黑水城殘卷俄藏TK252 定位考 8 2021 楊本華 中國 華嚴與諸宗派 心攝空有與宗派意識——宋代華嚴宗僧的《肇論》注疏研究 9 2021 賴學輝 中國 華嚴祖師行誼 仿佛圭峰密:常惺法師的學思歷程與華嚴義學思想 10 2021 錢寅 中國 華嚴與諸宗派 淨土正因,華嚴正信——論彭紹升《華嚴念佛三昧論》 「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歷屆發表論文類型統計表 論文類型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1 華嚴宗祖師行誼 0 0 1 1 1 1 0 0 1 華嚴經論研究 4 7 5 5 6 5 3 5 1 華嚴與中外思想 0 1 1 4 3 1 1 0 1 華嚴與現代社會議題 0 0 1 1 1 0 0 0 0 華嚴與諸宗派 1 1 2 3 2 2 1 2 2 華嚴歷史與文獻 1 4 5 4 1 4 4 4 5 華嚴藝術與文學 0 0 0 1 0 2 1 0 0 合計篇數 6 13 15 19 14 15 10 11 10 「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歷屆發表者地區統計表 地區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1 臺灣 5 4 5 9 6 6 3 6 1 中國 1 8 8 8 7 8 7 2 9 香港 0 0 0 1 0 0 0 0 0 日本 0 0 0 0 0 1 0 3 0 韓國 0 1 0 1 1 0 0 0 0 越南 0 0 1 0 0 0 0 0 0 新加坡 0 0 1 0 0 0 0 0 0 合計人數 6 13 15 19 14 15 10 11 10 2012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合影 2013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合影 2014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合影 2015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合影 2016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開幕式合影 2017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開幕式大合影 2018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暨「大專青年慈孝獎學金頒獎典禮」開幕式大合影 2019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暨「大專青年慈孝獎學金頒獎典禮」開幕式大合影 2021 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閉幕式合照(線上會議) (二)華嚴金獅獎(2015年迄今) 為推廣華嚴教學,接引更多青年學子接觸、了解正信佛教及深入了解《華嚴經》,培養慈悲心,增長智慧,華嚴蓮社特舉辦「2015華嚴金獅獎」。華嚴金獅獎徵求微電影、散文、平面創作、書法與偈語創作等形式之作品,展示現代社會對佛教信仰的觀點與華嚴之豐富內涵。 2015華嚴金獅獎以「入法界品」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為主題,共收作品165件,其中微電影3件、散文50件、平面創作40件、書法20件、偈語創作52件。2016年起,「華嚴金獅獎」移交「僑愛佛教講堂華嚴推廣中心」承辦,「國際華嚴研究中心」協辦。 「2015 華嚴金獅獎」投稿與得獎情形 創作類型 投稿數量 得獎情形 平面創作 40 首獎 優選 佳作 1 2 5 散文 50 首獎 優選 佳作 1 2 7 書法 20 首獎 優選 佳作 1 2 4 偈語 52 優勝 12 微電影 3 參獎 鼓勵獎 1 1 總投稿數 165 總獎項數 39 2015年「國際青年學者論壇」暨「金獅獎得獎作品展覽」開幕式剪綵儀式 「2015華嚴金獅獎」頒獎典禮,賢度董事長頒發獎狀與獎金 臺北華嚴蓮社一樓展示「2015華嚴金獅獎」得獎作品 臺北華嚴蓮社一樓展示「2015華嚴金獅獎」得獎作品 (三)華嚴系青年的第一堂課(2018年迄今) 為帶領學子們「探索《華嚴經》之奧祕,學習菩薩行精神,使行住坐臥無礙,成為華嚴系青年」,舉辦華嚴學入門系列課程「華嚴系青年的第一堂課」。 首屆活動於2018年7月1日舉行,共有二十八名學員參與課程。第一節課由會極法師之「什麼是華嚴」揭開序幕,為學子們介紹《大方廣佛華嚴經》之經題,如何由信生解進而實踐證果,以及六相圓融義。第二節課由天聞法師之「華嚴經導航」, 教導如何閱讀《華嚴經》,並介紹《探玄記》所提到的華嚴核心思想。第三節課由天演法師以「音聲佛事中如何淨心」,教導學子們梵唄的意義與極富華嚴特色的「華嚴字母」唱誦。 會極法師解說「什麼是華嚴」,揭開2018年第一屆「華嚴系青年的第一堂課」序幕。 天聞法師授課「華嚴經導航」,教導學子們如何閱讀《華嚴經》。 最後一節課由賢度董事長以「浩瀚宇宙中的自我定位」為題,帶領學子思考:生命的責任與義務是什麼?賢度董事長深入淺出地說明:清晰知道自身在宇宙中的定位,才能履行自己的職責與義務,體現自身的價值。講述過程善用譬喻與時事結合,明確指出佛法的修行要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從淨化我們的身口意開始,實現人間菩薩行。 第二屆「華嚴系青年的第一堂課」於2019年6月29日舉行,共有二十五名學員參與,由六名講師引領課程。第一節課,陳一標教授之「華嚴ABC」從三種版本之《華嚴經》開始講起,再依序介紹華嚴宗、華嚴學之內容。第二節課,照澄法師以「我們與華嚴祖師的距離」為題,介紹華嚴宗的歷史與五位祖師的生平與著作。 第三節課,天蓮法師之「走進華嚴蓮社」,一方面靜態介紹華嚴蓮社之傳承,另一方面動態帶領大眾認識華嚴蓮社之環境。 天演法師以「音聲佛事中如何淨心」,教導學子們唱華嚴字母。 賢度董事長帶領學子探討「浩瀚宇宙中的自我定位」。 2018年第一屆「華嚴系青年的第一堂課」結束後合影。 第四節課,天演法師之「華嚴歌曲教唱」,以「普賢行願品之偈頌、普賢十大願王」為主,在悠揚的梵唱聲中讓學子們感受華嚴之美。第五節課,堅融法師之「華嚴青年不生氣」,從「一切眾生中,常起大慈悲,遠離瞋恚念,修習饒益心」開始講起,指出如何運用智慧管理負面情緒。 陳一標教授之課程「華嚴ABC」,自《華嚴經》的三種版本開講。 照澄法師以「我們與華嚴祖師的距離」為題,介紹華嚴宗的歷史與五位祖師的生平與著作。 天蓮法師的「走進華嚴蓮社」課程,介紹華嚴蓮社歷史。 天演法師之「華嚴歌曲教唱」課程,以「普賢行願品之偈頌、普賢十大願王」為主。 最後一節課,賢度董事長以「華嚴菩薩五明利生與人間菩薩行的可能性」為題,說明在亂象劇增的現代社會,華嚴行者要如何發願學習做人間的菩薩、如何將佛法落實於生活,達到轉凡成聖的境界。講座內容以適應現代社會的解讀方式論述菩薩利益眾生之事業,驗證華嚴菩薩「五明利生」與「人間菩薩行」的可能性。 堅融法師之「華嚴青年不生氣」課程,從「一切眾生中,常起大慈悲,遠離瞋恚念,修習饒益心。」開始講起。 賢度董事長以「華嚴菩薩五明利生與人間菩薩行的可能性」為題,就華嚴行者如何發願學習做人間的菩薩,如何將佛法落實於生活做說明。 2019年第二屆「華嚴系青年的第一堂課」結束後,全體師生合影。 數位典藏組 為使華嚴學重要文獻得以利用當代媒材傳播及推廣,並促進華嚴學之研究與交流,本研究中心的數位典藏分兩方面進行。其一,將歷屆「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與「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會議後集結出版之論文,置於「華嚴專宗學院官方網站」供大眾下載研讀。 《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官方網頁及二維條碼。網址:https://www.huayencollege.org/index.php/huayen-centre/huayen-seminar/seminar-da 其二,自2013年起,委託「法鼓文理學院」將華嚴蓮社過往出版之紙質華嚴文獻數位化,目前已進行《新修華嚴經疏鈔》、《南亭和尚全集》、《成一和尚著作集》、《賢度法師著作集》等專輯網頁之建置與電子書之上架,相關業務由本研究中心與「法鼓文理學院」接洽。茲簡介各項數位典藏專案之要點。 《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官方網頁及二維條碼。網址:https://www.huayencollege.org/index.php/huayen-centre/huayen-young/huayen-young-seminar/huayenyoung-da 一、《新修華嚴經疏鈔》(2015-2017年專案,已完成) 《華嚴經疏鈔》是華嚴宗四祖澄觀清涼國師,於唐貞元年間為八十卷《華嚴經》所作之釋文《疏》及對疏作《隨疏演義鈔》。《疏鈔》中將大經之教理以信、解、行、證四大分來說明,並以五周因果來貫串三十九品經中修行次第的因果環節,使《華嚴經》七處九會之組織內容更容易了解。 民國初年,有徐蔚如居士弘揚大經,會校諸本,發覺內容有所出入,乃與蔣竹莊、李圓淨、黃幼希等居士商議,發願重治,組成「華嚴經疏鈔編印會」並禮請應慈和尚出任導師,經數年艱辛努力,將《華嚴經》、《疏》、《鈔》三者合編而成《華嚴經疏鈔會本》(或稱上海本)流行至今。 1997年華嚴蓮社編藏部所進行的華嚴疏鈔整編工作,將《華嚴疏鈔》定名為《新修華嚴經疏鈔》。其特色是以電腦排版,將原來上海本的小字註解另行標註,並參考多種藏經及內外典籍查尋出處,重編目錄,標明註釋,加上新式標點符號及章段,並以不同字體顯示科判層次,俾使讀者能快速探索華嚴堂奧。 《新修華嚴經疏鈔》專輯網頁及二維條碼。網址:http://hysc.dila.edu.tw/ 《新修華嚴經疏鈔》專輯網頁線上閱讀介面及二維條碼。網址:http://hysc.dila.edu.tw/interface.php 為使以上資料得以永續保存與使用,藉由現代的數位科技,將文字、圖像等資料,以數位化的格式做完整的建置,讓資料整合成為數位化的《新修華嚴經疏鈔》。此資料庫具檢索、引用複製等功能,是研究者撰寫論文之利器。 二、《南亭和尚全集》(2017-2019年執行專案,已完成) 《南亭和尚全集》囊括南亭和尚生平之佛學與世學論著,共計13冊。佛學論著涵蓋經藏學、律藏學、論藏學、聖賢集撰研究、華嚴專文、一般佛學等,共9冊;世學論著則包括教育類專文、評論、手札、紀念文等,共4冊。在專輯網頁,可線上閱讀或下載EPUB、TXT、PDF 等格式之檔案。也可於Google Play、HyRead、iRead、Readmoo 等電子書平台免費閱讀《南亭和尚全集》。 《南亭和尚全集》專輯網頁及二維條碼。網址:http://nanting.dila.edu.tw/home/index.html 三、《成一和尚著作集》(2020-2022年專案,進行中) 《成一和尚著作集》收錄成一和尚之佛學論著、慧日集、法語、文集、倡印出版物以及生平傳記等文,共計36冊。此外,也加收華嚴祖庭智光法師《智光和尚法彙》1冊、靄亭和尚《華嚴一乘教義章集解》1冊、《栖雲文集》1冊。在專輯網頁,可線上閱讀或下載 EPUB、TXT、PDF 等格式之檔案。預計也可於Google Play、HyRead、iRead、Readmoo 等電子書平台免費閱讀《成一和尚著作集》。 四、《賢度法師華嚴著作集》(2013年起執行,持續更新中) 《賢度法師華嚴著作集》目前含括華嚴學講義、轉法輪集、佛教的制度與儀軌、華嚴淨土思想與念佛法門、華嚴學專題研究、華嚴經十地品淺釋、華嚴經講錄、"Development Of the Hua-yen School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等內容,共計16冊。在專輯網頁,可線上閱讀或下載 EPUB 格式檔案。也可於 Google Play、HyRead、iRead、Readmoo、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等電子書平台免費閱讀賢度法師之著作。 《賢度法師華嚴著作集》專輯網頁。 《賢度法師華嚴著作集》專輯網頁及二維條碼。網址:http://hsiendu.dila.edu.tw/ 華嚴研究中心在賢度董事長的指導之下,致力於華嚴學術研究之多元發展,未來除持續推動既有業務外,亦將廣招各方學者,廣納各種建議,讓華嚴學的研究成為二十一世紀的顯學。